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论证严密,论述层层深化的写作特点。 2.体会鲁迅杂文的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念、骄傲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课时 一、回顾学问,导入新课 1.检查词语听写。 2.第 1、2段揭示了对方什么错误论点?什么论据? 二、合作探究,品读领悟 1.错误的论点和论据是谁提出来的?(有人) 2.“有人”是指哪些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PPT)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PPT: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
2、39年头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看法,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务发生后的演讲 沟通明确:“有人”是指日本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汉奸等。 3.鲁迅先生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第1段承认“却也是事实”呢? 沟通明确: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通过分析事实后,证明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证。 三、细读品尝,探究主题 1.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明确:在这覆盖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2.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索、沟通) 明确: (1)干脆反对: 1 失掉的是“他信力”(一个仿拟的新词,增加了讽刺效果)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求神拜佛”唯恐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终一招。鲁迅先生以剧烈的现实感一语道破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峻后果,极具讽刺意味。) (2)间接反对: 驳对方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驳对方论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提问:“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即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
4、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阔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你能列举出一些“埋头苦干的人”“舍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的人的事例吗? “埋头苦干的人”: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等。 “舍命硬干的人”:岳飞、文天祥、关天培、林则徐等。 “为民请命的人”:梁启超、鲁迅等。 “舍身求法的人”: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闻一多等。 小结:鲁迅先生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加中国人的自信力,唤醒了民族骄傲感。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 3.作者在层层批驳了对方的论证、论点、论据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5、: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提问:状元宰相指谁?地底下指哪些人?为什么要去看地底下?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既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气;地上豺狼当道、狐鼠奔逐,地下有“中国的脊梁”,有蓬勃的革命力气。 4.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次“中国人”,想一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中国人”的含义。 探讨明确: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指全部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悲观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17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课时 教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