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 强项令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留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不读hu。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干脆注在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察默读状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
2、要仔细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须要订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当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争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当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始终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当读成“f”,应当是“f”。 师:对
3、,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当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当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还是读“l”?(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马上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当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留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
4、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示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当读“shng”,和前面“骖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宝的象征。比如“千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缄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留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应当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地
5、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同桌商议。时间3分钟。 (师巡察,激励生自由探讨,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当读作“sh”,不要读成“dn”,课本注释是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衣物的色调和人的地位有很 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
6、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索题) 师(点头表示确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还有疑问吗? 生10: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躲藏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擅长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探讨。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可
7、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察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订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记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经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专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
8、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其次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 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其次课时 (课堂检测: 1集体听写生字:晔、匿、骖乘、袍、箠、敝。 2请两个学生口头完成上节课的练习。 3请一个学生朗读全文。)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精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颈项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颈项县令呢? (生稍作思索,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 语文版 年级 语文 下第 单元 第一 强项 教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