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材料).docx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材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材料)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安排的申报、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配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状况进行检查。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业务素养,严格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保证本院的用血平安。 3、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供应输注血液和血液成份的询问看法或建议,参加指导和帮助临床的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4、临床须要输血、配血,应由经治医师提交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的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须要保存期短的血液或其他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
2、,应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血库),抢救用血马上定型和配血并保持联系。(急诊输血除外) 5、血型交叉协作试验完成后,细致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并具体核对结果,保留标本7天以上。 6、临床采血时应当具体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严防采错血标本;标本送检中应严防损坏或污染。 7、临床医师应严格驾驭输血适应症,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病人如有输血反应。应马上分析缘由;对疑难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有问题,应刚好进行复查、处理。 8、输血科(血库)应定期用紫外线消毒,严防输血感染。 9、做好对受血者输血前如乙肝、丙肝、梅毒和HIV等必检项目的检测。 10、做好各项室内质控工作,维护血库冰箱良好运行状态,确保
3、血液的质量。 1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仔细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晰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刚好间,有效日期刚好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12、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13、仔细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1、上班肃穆仔细,思想集中,不高声谈笑,不脱岗,不窜岗,仪表端正,挂牌服务,室内整齐,秩序优良。 2、遵守
4、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3、血液从血站领取后必需刚好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检查血液质量(如溶血等)等,并逐项填入登记本,分类放入血库专用冰箱。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发时做到耐性、细致,做好各类检查和登记,杜绝事故发生。 5、接收血交叉配血标本时,双方进行逐项细致核对,以及标签号是否与输血申请单相符,检查输血申请单上各项所需填写项目是否填写完整,相关手续按规章完成。如有不符即告送标本者按要求办理后方可收入。 6、血交叉标本量应足够做交叉配血试验。 7、收到标本后应置于规定地点,如遇急诊,应马上进行配血。 8、发血时凭配血报告单发血。血液从冰箱中取出,细致检查血液质量(如有溶血、
5、污染现象或有疑问应停发)。发血时应核对病人、献血员姓名、血型、血袋号、住院号、床号、用血量等,核对无误后方可发血。 输血科(血库)岗位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血型的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准时上岗,整理工作室内的卫生。 4、检查冰箱的运行状况,记录温度,检查所用的配套试剂的贮量,不足时刚好按规定申领补充。 5、清洁仪器(主要为除尘),按卫生要求处理上日留下的标本及卫生用品并放于规定容哭内。 6、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状况,做好当天输血打算工作。 7、工作内容:血型鉴定(正、反定型);Rh鉴定;配血、不完全抗体检测
6、;标准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刚好向用血科室发血,刚好做好相关人员核对并签名。 8、急诊用血按有关规定优先配血。 9、中午下班前,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状况;检查冰箱运行的状况并记录温度;检查试剂、卫生器械贮量,不足时刚好按规定申领补充。 10、整理工作台,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 11、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状况;填写血液制品的领用单,交给指定人员到血站领血并刚好入库;抗人球蛋白试验请交给领血同志刚好送往采供血机构;处理遗留的工作。 12、进行常规工作。 13、打算次日术中输血的工作,将所需血液提早一夜完成,并储备于专用冰箱。 14、将交叉后原始标本放于专用冰箱内,需保存7天以上。 15、原则上应在完成当天的
7、工作后下班,遇特别状况与当日夜班协商交班。 16、下班前再次检查血液制品的储备状况;整理所辖工作区的卫生;与夜班者交接班并作书面记录后准时下班。 17、主动深化临床科室,了解输血状况,亲密协作临床须要开展科学探讨工作。 18、刚好将用血安排,报市(县)献血办,做好有关用血管理工作。 19、刚好统计,分析临床各科的用血状况,按规定报本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小组)和医务科,并做好本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 输血科(血库)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液制品,必需刚好登记入库,登记时要具体记录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制品名称、采血日期、制备日期、有效期及登记者的双签名。 2、
8、配血、定型后的血液制品或干脆输注的成份,必需逐项记录受、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配血时间、标本号、制品名称、检验者、核对者、取血者、取血时间以及检验收费等内容 3、输血科(血库)台帐统一记录登记本存放指定地方,并保存10年以上。 4、由临床科室反馈的输血反馈单必需登记在指定登记本上。 5、血库专用冰箱、水浴箱、低温冰箱的温度及运行状况24小时内各记录4次。 6、输血用器材必需具体登记试剂名称、批号,有产品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有效期等内容,并有批批检报告。 7、仪器修理、试剂进货、消耗等应有特地记录登记,。 8、交叉配血后样本保存7天以上。 输血科(血库)血液贮存、运输制度 1、
9、入库的全血、RBC悬液等红细胞制品温度限制在26,血小板振荡保存于2024,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血浆在-20以下低温冰箱中保存;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2、交叉管、备血管、血型鉴定管存放在冰箱中并且保存7天以上。 3、交叉配血试剂、血型鉴定试剂存放在试剂冰箱中,严禁试剂与血液混存。 4、血液运输必需运用专用取血容器。领取血液制品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检查血液外观及血液有无异样现象,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交接血液。 5、血液在运输中保持合适的温度,不同血液成份最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取血容器中。 6、血袋装入取血容器肯定要轻拿轻放,特殊是冰冻成份在运输中避开猛烈振荡。 7、血液运到医院后
10、要开箱逐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污损,如有上述状况之一者不得运用。 输血科(血库)血液发放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平安用血,保证医疗质量。 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在接到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时,应细致审查并核对血交叉标本。 3、仔细核对献血员血袋的标签:字迹清晰,型号标记明显;血液质量:无溶血、无重度脂血、凝块。无冷凝用细菌生长现象。 4、遵守操作规程,血液正反定型、RH血型、盐水交叉、不完全抗体检测等四项试验缺一不行,并仔细填写各项记录,发觉问题时汇报上级医师。 5、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需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别、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视
11、察保存血的外观,精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6、凡有下列状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A、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B、血袋有裂开、漏血。 C、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D、血浆呈严峻乳糜状或暗灰色。 E、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F、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G、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H、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状况。 7、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缘由。 8、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科(血库)查对及交接班制度 1、到采供血机构领取的血制品由当班人员负责核查,开箱逐一核对所领血液种类及数量,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
12、否严密以及标签是否污损、血液外观质量是否牢靠,如有上述状况之一者,不得运用。 2、发血时,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查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库存血的外观等,精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3、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等内容,床边核对患者姓名、确认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科(血库)均提前10分钟交接班,交接班时明确未完成的任务,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5、办理用血手续的,由血库当班人员负责查对催办。 6、血库入库登记本登记完毕,由工作人员查对并封存。 输血科(血库)输血告知制度 1
13、、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安排,不得奢侈和滥用血液。 2、依据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经治医生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报输血科(血库)。 3、确定给患者输血前,由经治医生负责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经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于病历中保存。 4、无家属签字的无自办法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5、根据本市临床用血管理方法的要求,通知患者家属办理用血相关手续。 6、对普诊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生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自体输血。 7、如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输
14、血不良反应等状况,临床医生除向患者作好说明,还应按相关规定处理。 8、输血完毕后的血袋,要求刚好送回输血科(血库),保存24小时后焚烧处理。 报废血液备案管理制度 一血液报废审批制度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报废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制定如下制度: 1.三方责任: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部、科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科科长、输血科主任。 2.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缘由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需刚好申请报废处理。 3.血液报废程序:由血库工作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审批单”,经科主任确认、批准,报业务院长审批后医务科备案,交财务部下账即可作报废处理,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下列状
15、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 4.1肉眼视察发觉有中度以上溶血或有大量血凝块者; 4.2血袋裂开或封口不严密者; 4.3标签遗失或破损难辩、模糊不清者; 4.4经细菌培育证明有细菌生长或真菌生长; 4.5超过有效期的血液制品。 5.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并待处理。 6.报废血监控:输血科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运用管理,限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缘由,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二血液报废处置制度 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缘由、
16、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报废血先破袋毁形,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由专人收集运输到“医疗垃圾暂存点”。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暂存方与环卫特别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
17、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依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样状况应刚好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马上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刚好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缘由,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马上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刚好报告上级医师,在主动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
18、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马上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别血浆,视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马上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干脆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觉特别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具体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刚好调查处理。输血科(血库)
19、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平安水平。 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刚好深化临床科室,妥当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检验科医师应刚好深化临床科室,妥当处理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
20、)刚好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刚好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检验科医师应常常深化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状况,刚好发觉输血反应,并宣扬教化输血反应防治学问,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实力。 (6)严峻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刚好)马上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马上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血库。 2、检验科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化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
21、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具体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需仔细根据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需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试验室检查,并刚好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刚好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缘由,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刚好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仔细总结阅历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协作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缘由,实行有效限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
22、告,应刚好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限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限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 一、输血前的检查核对,是对患者生命平安的一项保障措施,科室全体人员要仔细负责,确保血液输用前的最终关口。 二、接到输血申请后,必需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各项检查,包括 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检,确保患者输血平安。 三、配血前,必需对供血者血型进行复检,确保袋内血液血型精确无误。 四、血浆溶化过程中,必需严格对号,严防血浆标签贴错,造成错输异型血浆。 五、交叉配血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输血 血库 管理制度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