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docx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刘杰 备课组员:李晓莉 冯晓燕 董书香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诗五首。 2、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留意引导学生从驾驭观赏古诗词的方法(例犹如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敏捷运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 (2)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 2、分析 (1)培育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实力。 (2)引导学生学
2、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所富有的情趣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诗歌语感的培育和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存在肯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老师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五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1 出示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并简介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研读分析情感延长目标检测及小结。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饮酒 1、情景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
3、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老师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终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看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
4、所写诗的内容不肯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 2 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
5、方自然也就似乎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 4、课文研讨。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对诗文的赏析实力。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
6、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3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
7、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老师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 行路难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
8、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
9、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特别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朝气之时,却不能被皇帝接着任用,被“赐金还山”,遭遇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境况如同想渡黄河却 5 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苦痛万分。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其次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五首 30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