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全文).docx
《中等职业教育(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全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等职业教育(全文) 试论中等职业教化在中学教化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国际比较视阈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主动推动中学教化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重视中等职业教化的发展和制度化建设。从国际视野考察发觉,在中等教化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化起到了不行缺少的作用;中学教化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化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今后,中国为实现完全工业化和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学阶段教化要以实现普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化,加快综合中学建设。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est of industria
2、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z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Japan have advanced the ma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and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
3、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has shown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elite period to ma period.Meanwhi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lays a main role in helping high school e
4、ducation realize ma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From now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ake universalization as its goa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vig
5、orous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sped up. 【关 键 词】产业革命/社会民主化/中学教化普及化/中等职业教化/综合制中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化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探讨报告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相识表明: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肯定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个地区之间
6、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1。这样,为了完全实现工业化,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被认为是今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需要实行的首要战略举措之一。与提高人力资本相关联,我国的教化要做结构性、体系性改革,其中加快中学教化普及化进程,特殊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化的规模并提高其质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化阶段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学校教化系统内部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化之后,普及中学阶段教化就成为接踵而至的一个麻烦问题。之所以说它麻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缘由:其一,普及中学教化首先要促进中学教化数量的扩张,同时还必需谋求其质量的提高,
7、这两者是一个一体两面的冲突关系;其二,中学教化普及化表面上看是中学教化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过程,但其背后又是一个在教化政策和教化制度上是追求公允还是追求效率或者是争取两者并立的教化理念权衡的过程,这种理念权衡不光是教化系统内部的事情,还与教化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干脆相关;其三,中学教化既具有一般教化的性格,又具有职业、技术、 甚至专业教化的性格,这使得走向普及化的中学教化中的学生分流问题异样困难。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行什么样的模式来普及中学教化?其四,为了实现中学教化的普及化,有关部门和各学校必需在设施设备整备、老师培育培训、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化经费投入等方面主动做好打算,在此过程
8、中,必需处理好中学教化与其他各级各类教化的关系2。看来,围绕中学教化普及化问题,各种冲突和问题错综困难、相互交织。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围绕中等职业教化与中学教化普及化的关系,从国际视野动身,运用比较的思维,集中探讨一下在中学教化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普及中学教化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模式。 一、中学教化普及化的涵义 对于“中学教化普及化”这个概念,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过缜密的论述和严格的界定。日本教化社会学者藤田英典在月刊中学教化1978年第2期上发表的中学教化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一文,借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化发展阶段理论,对中学教化普及化问题
9、进行了阐述。 20世纪70年头初,马丁特罗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化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化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以高等教化的入学率为指标,明确地把高等教化的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化,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供应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变更。当达到15时,高等教化系统的性质起先变更,转向大众型;假如这个过渡胜利,大众高等教化可在不变更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化起先快速迈向普刚好,它必定再创新的高等教化模式。”3这就是马丁特罗的高等教化发展阶段理论。 藤
10、田英典借用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以中学入学率为指标,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学教化的数量扩大和性质改变的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是从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大约1872-1920年),该阶段日本中等学校(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大众化阶段是从大正中期到昭和20年头末(大约1920-1954年),该阶段中等学校或高级中学的入学率从15提高到了50;普及化阶段是昭和20年头末以后(1954年以后),该阶段高级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50。同时,藤田英典还相识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学教化发展在发生阶段性跃进的过渡期,中学教化的性质发生了改变,1920
11、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一次改变”,1954年前后的过渡期为“其次次改变”4。藤田英典的这一创见可以称之为中学教化发展阶段理论。 本文在考察中学教化普及化问题时亦依照这种阶段区分法(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和阶段划分标准(中学入学率的15以内、1550、50以上)。 二、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化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等教化的精英化阶段大体上处于从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至20世纪10年头这一段时期。之所以把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精英中等教化的起点,是因为从那时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中世纪时期的传统学术型中学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了一批学术型中学。之所以把20世纪10年头作为精英中等教
12、化的终点,是因为从那时起,美、日等国家中等教化的入学率超过了15(1910年美国有15的适龄青年进入中学学习541,1920年日本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达15.85172)。 (一)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化的发展 在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化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的学术型中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整个中等教化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化的各种实科中学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它们仅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在中等一般教化和职业教化的关系上就形成了显明的双轨制,其典型代表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所以,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化的结构特征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双轨制。 近代中等教化发展的早
13、期,亦即其精英化阶段的前期,基本是实施中等一般教化的学术型中学一统天下。但自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扩绽开来以后,中等教化起先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同时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1708年德国的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1747年德国人赫克(J.J.Hecker)在考赫斯特拉斯建立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这是世界中等职业教化机构创设的肇始。此后,中等职业教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18世纪后期英国实科中学的盛行,19世纪中期英国实科技术学校的发展,19世纪后期法国“现代中学”的兴起和德国实科中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
14、头美国文实学校的蓬勃发展,以及19世纪末日本实业学校(甲种)的建立与发展都表明:在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产业革命的促动下,中等职业教化渐渐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化机构从自然无序状态渐渐发展到了制度化状态。 尽管在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各种职业教化机构在制度层面上还没有取得与传统学术型中学同等重要的同等地位,它们的毕业生一般不具有升入高校的资格,只得在就业市场就业。例如,德国在1901年以前高校是对非文科中学毕业生持“卑视”看法的6,英国在1926年发表青年的教化(即“哈多报告”)之前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地位是无法与文法中学相比的7。 (二)中等职业教化在中等教化由精英
15、型向大众型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化在中等教化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从学理上来考察,由于学术型中学主要是为升高校做打算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口数有限的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所以,单凭封闭的学术型中学是很难实现中等教化大众化的。当然,这一阶段学术型中学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学术型中学的发展主要是由高校教化规模扩大所带动的结果。可是,18世纪后期以来,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须要成千上万的一般劳动者(非技术工人),而更须要中等水平的娴熟技术工人,于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化就成了特别必要的事情,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中等职业教化的大发展无不与产业革命的深化发展有干脆的
16、关系。 从实际来考察,18世纪中期以前职业类中学虽然已经产生,但其力气特别微弱。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和美国等的中等职业教化有肯定的发展,但其力气仍旧比较微弱。到了19世纪后期,中等职业教化才以德国为首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德国于19世纪末形成了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并存的局面,美国既设有好用课程又设有古典课程的公立中学自19世纪 六、七十年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在实业学校令颁布、修改(1899年、1920年)后实业学校取得了巨大发展。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可以发觉,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中等教化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化担当着一极。换句话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等职业 教育 全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