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 壶口瀑布 梁衡 单元目标 本单元由山水游记中的四篇经典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概,给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毅的精神。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美丽、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白洋潮运用形象的比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浩浩荡荡、气概雄伟的景观。天目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天目山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天目山的宠爱之情。 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相识景物特点,了解文中的妙处和彼此不同的风格,品读出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文化内涵,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培育学生初步观
2、赏文学作品的实力。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壶口瀑布原本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二期课改后编入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主动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
3、概。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酷爱祖国、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探讨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驾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尝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驾驭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概,祖国山河的壮美,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悟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
4、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课时支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老师导入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我在农村见过凉爽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澄澈透亮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凉爽甘醇的泉水,曲曲折折的河水,漾起水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顺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给予了自然以美。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观赏瀑布那宏伟、壮丽的景象。 2、沟通自己知道的瀑布 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 (庐
5、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震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其次大瀑布。 二、欣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缘由。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高深莫测,这便是“壶口”。 (
6、2)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 的语句,感悟体验。(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3、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 请女同学朗读其次自然段。(留意读出气概来)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四、品读第 3、 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留意读出气概来) 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
7、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请女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留意读出气概来) 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 旱季 学生填写 季节 声 雨季 阴阴如雷 响彻云霄 势 景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水浸沟岸 劲地冲进去,冲进雾罩乱石 去” 旱季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其势如千军万马, “龙槽”“高深莫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相互挤着、撞着、推 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推搡搡、前呼后拥, 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碎成雾”,大水“向两边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涌去”时,“平平的,大“凝重”“猛烈” 大的,如飞毯抖落”。 3
8、、回答问题: (1)作者其次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妙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方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作者其次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毅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优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4、思索: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原委有什么关系呢? 五、作业布置 1、找寻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不少于句) 2抄写并说明
9、“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3、依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4、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尝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品尝语言,感受力气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故知新:提问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
10、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的最终一段这样写道:这宏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出现出来被我们所望见。“这宏大”指什么?是哪些宏大的性格? 明确:黄河宏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黄河的这些宏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
11、有着特别的联系。 3、朗读第6段,思索黄河的宏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详细说明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行遏。原来这柔软之中只有宽厚绝无懦弱,当她忍耐到肯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宏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抗战、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4、赞美黄河宏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当黄河的宏大被给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宏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
12、征。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殊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明确:对中华民族英勇直前、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品尝语言,分析文辞美丽的缘由,感受力气之美。 选择你喜爱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爱的理由。 .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五、学习本文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
13、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概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气,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主动向上,坚毅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六、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声 势 景 感 旱季: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雨季: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学习并驾驭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实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
14、林的壮丽,体会作者酷爱西藏的情感,激发酷爱自然、酷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依次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冰塔林的奇妙,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延长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奇的雪域高原,令人憧憬,充溢未知与挑战,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15、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22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踪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很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会到壮丽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 正音 袒露 l黧l
16、黑 砾l石劲jng旅腈jng纶熠熠y 演绎y 五释义 1、气概磅礴:形容气概特别宏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许多,川流不息。 3、历历在目: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晰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晰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耀的样子。 六 朗读指导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留意字的精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探讨,老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
17、艰苦的旅行。 其次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受。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验。 第四部分( 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巡游的经验。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纳“移步换景”的方法呈现了冰塔林奇妙、壮丽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
18、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难受、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难受、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冰塔林的奇妙,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漂亮景色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纳时间依次和旅行的进程登记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会了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剧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其次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好像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
19、”的心态? (1.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忱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踪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来?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调) (2.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尝下列句子,思索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建力”。这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下第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