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定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分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学问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
2、,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凹凸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说明;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困难,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改变状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改变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终,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
3、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改变不致过分猛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改变。强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
4、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耀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实行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运动 地理 意义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