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docx
《202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 斗争与和平一书许多人都有读后,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悟呢?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2022斗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希望你喜爱。 斗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一 这唯恐是世界上最宏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起先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觉,这本书是我恒久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斗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宏大的小说,应当是应有尽有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斗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
2、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浩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索与总结,许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渐渐凸显出自己的特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切的,应当是更广袤的精神与永恒。斗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好像希望我们去独立思索,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
3、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斗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斗争与和平。 应当说,斗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托尔斯泰都是一位宏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反抗,偏向农夫,但这终归是他自己的特性,像许多其他人的特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敬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特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斗争与和平原委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
4、。斗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洁。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斗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反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斗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觉,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宏大的思想家了。 斗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二 斗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间。 小说以1805-1820年的欧洲大陆为背景,
5、在斗争与和平的交织中描述了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个贵族家庭的爱恨情仇。几个主子公在经验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后,最终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战场上牺牲,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终成眷属,而尼古拉•罗斯托夫和玛利亚•博尔孔斯卡娅也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小说的叙事部分以两个家庭的华蜜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温馨。 主子公们生活在动荡期的欧洲,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与亚历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国是19世纪初确定欧洲命运的主要力气。托尔斯泰不仅以恢弘的场景描述真实的历史事务,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评述。可以说,对历史的探讨是小说的一大基干,其
6、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几位主子公的命运沉浮,历史如何被描述?推动历史的确定性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托尔斯泰以特别写实的手段还原了众多历史场景,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和1812年拿破仑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务。尽管托尔斯泰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描述历史,但假如你想从这部小说里挖掘俄国的“爱国主义”,那唯恐就要略感悲观了。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才智”的俄国军队,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国人民。尽管后人认为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是俄国军民有意“诱敌深化”的结果,但托尔斯泰却认为法军得以长驱直入只不过是俄军的内部冲突和指挥紊乱造成的,而所谓“诱敌深化”之战术只是后人的树碑立传而已。恰恰是俄军的作
7、战失败在客观上导致了拿破仑孤军深化,并最终使他走向灭亡。历史就是这样,后人依据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删减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捏造了许多并不存在的“辉煌”和“丑恶”。 在感情色调上,我们看不到作为侵略者的法国人有多么“可恶”,也看不出抗击侵略的俄国人有多么“崇高”。托尔斯泰的对整个斗争过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实的。“侵略”和“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这种区分更多时候只是“政治产物”,是人类为自己的可怕行为找寻正值理由的遮羞布罢了。当这些事务的政治意义被剥离,当一个个平凡的人走上战场去残杀同类的时候,不管你是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恶的、也是值得怜悯的。 尼古拉在追
8、击一个法国军官的时候,因为他的“狼狈相”而心生怜悯。皮埃尔原来准备留在莫斯科刺杀拿破仑,却阴差阳错地救了一个法国军官的命,他还怀着“负罪感”和那位法国军官彻夜畅谈。俄国人是他们的同胞,这没有错,但种族和国别的区分终归是人为的、相对的。一个自然且肯定的事实是,同样作为人类的一员,法国人更是他们的同胞。尽管人类总是给斗争冠以“正义”、“反侵略”等名号,但这些政治意义莫非能变更同类相残的悲剧本质吗?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纪念某一场斗争或斗争中的某个事务。但是,我们要纪念斗争里的什么呢?在中国,“9.18”、“7.7”、“南京大屠杀”每年都要被纪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过中国”之外又记住了什么呢
9、?斗争对一般士兵意味着什么,对一个个一般民众又意味着什么(包括日本人),这些基本上被我们忽视了,大家不去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个宝贵的人类个体在斗争中的遭受,而是都去关注政治意义了。于是,人们一边高呼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却除了“30万”这个注了水的统计数字之外一窍不通。 在史书和历史教材中,平凡的个人只不过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统计数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灭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一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还原了那些被所谓的政治意义泯灭了的最朴实的个体生活,而恰恰是那些个体生活才能反映人类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在评价拿破仑是否宏大时说到:“哪儿没有纯朴、和善和真实,那
10、儿就没有宏大。”是的,脱离了善恶标准的“宏大”不过是另一种“渺小”罢了。我们的史书和教材可能是为了“普及常识”,有意无意地夸大了那些渺小的“宏大”,却恰恰忽视了“宏大”的立足之本人性与善恶。 斗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三 手捧一本斗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充满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英勇和才智,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斗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究。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高傲、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争与和平 2022 读后感 1000 范文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