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培养小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培养小学生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宣汉教研室 张宁v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主要表现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v 看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吴正宪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应该走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
2、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化”让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v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
3、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一:案例一: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 v教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呈现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 110 米 栏决赛中的图片。这个情境学生熟悉,但刘翔的具体成绩学生并不关注,老师把这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体验小数的大小。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的夺冠成绩是 12.91 秒,在洛桑田径大奖赛上创造的最好成绩是 12.88 秒,把成绩提高了 0.03 秒,击掌体会 0.03 秒这一时间的长短。 v紧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视力 5.2 ,体重 35.6 千克 ,一包奶
4、 1.40 元。虽然学生对这些小数并不一定理解,但这样的引入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新的数学知识并不生疏,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能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案例二:案例二: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 v老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商场、超市购物,并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下面展示的是学生 A 的购物小票。v学生 A 提出的问题是: v 1 本笔记本和 1 块橡皮共花多少元? v 1 盒铅芯比 1 副三角板少花多少元? v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随着学生 A 的提问,各个小组积极活动起来,同学们迅速列出了算式: 15.6+0.8 ; 5.54-4.4
5、 。 v师:看到这张购物小票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v同学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v学生 B 说:我想计算以下四种物品的价钱是不是与计算机算出的价钱正好相等,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v学生 C 说:我想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找的钱对不对。 v随着提问、回答,黑板上出现了不同的算式,同学们各自讲出了算式的道理: v15.6 + 0.8 + 5.54 + 4.4v(15.6 + 4.4)+ 0.8 + 5.54 v30 - 15.6 - 0.8 - 5.54 - 4.4 v30 -(15.6 + 0.8 + 5.54 + 4.4) v师:列了这么多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试试好吗? v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找
6、出了整数加减法法则做依据,有的悄悄地打开了教科书,想从例题中受点儿启发,有的拿起笔就试着做,。同学们尝试着、争论着,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v一张张购物小票,给枯燥的计算教学赋予了生活的气息,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v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案例三:案例三:循环小数循环小数 v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老师作了这
7、样的设计:通过计算比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v v师:好极了,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像“4.261”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叫有限小数;想“2.14242”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叫无限小数。 v随即教师板书:有限,无限。 v师(继续追问):无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特点? v生 1 :有的是 1 个数字重复出现。 v生 2 :有的是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v师: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循环小数。什么叫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你们怎么理解? v吴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
8、习兴趣,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中,学生也自然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理解。 v吴老师继续追问: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v生 3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 ,无穷无尽。 v生 4 :星期一、星期二、 、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星期二、 ,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v理解“循环”的含义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吴老师联系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问题二、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化”让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课堂 v1眼中有数学眼中有数学 v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9、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v学生日记:学生日记: 在今天,中国登山队的 8 名业余登山队员成功地登顶 “ 珠穆朗玛峰 ”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它海拔有 8848.13 米 ,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 8848.13 米 是 1975 年公布的。) v但是现在,根据去年10月9日的测量结果,珠穆朗玛峰现高 8844.43 米 ,比原来少了 3.7 米 。报纸上说,使珠峰变矮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珠峰真的“变矮”了,也可能是因为两次测量使用的仪器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测量雪深时,1975
10、年是用钢钎往下戳,这次使用的是 GPS 、雷达等先进设备,测量出的结果是雪深 3.5 米 ,比 1975 年测出的雪深 0.92 米 多了约 2.7 米 ,说明当年只戳到了岩石上面的冰层。 v教师感言: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信息,关教师感言: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信息,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具有一双数学的眼光,键要看我们是否具有一双数学的眼光,能否捕捉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看到这能否捕捉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看到这则日记,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则日记,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不仅具有了敏锐的数学眼光,能捕捉到不仅具有了敏锐的数学眼光,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而且善于对信息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而且善于对信息进
11、行深入地分析,探寻数据变化的真正原行深入地分析,探寻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这种因。这种“追根求源追根求源”的探寻精神需要的探寻精神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呵护。我们教师精心地呵护。 v学生日记:学生日记:经过11月7日的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 ”卫星速度降到了每秒 1.59 千米,轨道变成了距离月球表面 200 千米 的正圆形轨道,绕月一周需要 127 分钟。有了这几个数据,我可以计算出月球的直径。 v速度 时间 = 路程 = 轨道周长 v127 分钟 =7620 秒 1.597620=12115.8 (千米) v圆周长 圆周率 = 圆直径 v12115.8 3.1415926 3856.58 (千米
12、) v轨道直径 - 距离 2 = 月球直径 v3856 - 200 2 = 3456 (千米) v书上说,月球的赤道直径是 3476 千米 。虽然只差 20 千米 ,但我还是很奇怪,哪个数据不对?错在哪儿了?v v教师感言:仅仅凭借教师感言:仅仅凭借“圆的周长计算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这一简单的数学方法,就能根据简单的数学方法,就能根据“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卫星绕月运行数据计算出月球的直径,可见孩星绕月运行数据计算出月球的直径,可见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之强。在解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之强。在解决问题之后,他们还能进行深入地思考,提决问题之后,他们还能进行深入地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这
13、种出新的问题,这种“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正是学生今正是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相信随着今后孩子后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相信随着今后孩子们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们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还会提出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断提高,他们还会提出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索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 v妈妈上午妈妈上午10:00将车停放在地下车库,下午将车停放在地下车库,下午2:00离开。地下停车每小时离开。地下停车每小时5元,妈妈要交元,妈妈要交多少元停车
14、费?多少元停车费? v这是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的一道题。它的测查点是学生没有学过从上午几点到下午几点是几个小时,考查的依据是学生生活的经验经历。看学生遇到困难是否有办法解决? 策略一:画直观图。策略二:枚举钱数 策略三:画示意图。 策略四:画线段图。 策略五:枚举时间。 策略六:画生活情景图。 v这道题左边是文字,右边是图,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实际问题,这也是课改以来“应用题”呈现方式的变化。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显然遇到障碍了,他搞不清楚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究竟应该是几个小时?策略一的学生自己画了两个完整的钟表图,第一个钟表指针指向十点,第二个钟表指针指向两点。数一数,中间隔了4个小时,4 5
15、 = 20 元。学生通过画钟表图,自己创造了一个条件解决问题。 v策略二的学生是用枚举累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先写十点到十一点妈妈要交五元,十一点到十二点妈妈还要交五元,十二点到一点还得交五元,一点到两点再交五元,然后累计起来一共是二十元。这样的方法,是低年级学生特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v运用策略三的学生, 只画了是半个钟面,他考虑到上午十时到下午二时,根本不需要时针走下半面,下半面与题目无关就不需要画了。试想:学生在生活中,他见过半个表盘的钟表吗?我估计没见过,我们也没见过,但是他就能在解决问题时画半个表盘的钟表,体现了他思维的简约性和目标的明确性 。v策略四的学生只画了一条线段,从十点到下午二
16、点,一共四个小时写得很清楚。这条线段图是学生的创造,因为孩子和成人见到的钟表都是圆的,他只取了钟表的一段,呈现的是线段图。这种把曲变直的思想就是创意,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 。v策略五的学生还是 用枚举累加的方法解决问题,他枚举累加的是时间 :10点到11点是1小时,11到12点是1小时,然后12点到1点是1小时;然后1点到2点还是1小时,一共4小时,4 5 = 20 ( 元)。 v策略六的学生把文字题还原成一幅生活画面,说明学生完全进入情景。这幅图表示妈妈在上午十时,从这个车库的入口开进去,前面开着大灯,中间用汉语拼音写的间隔4小时;下午两点钟,由出口又把车开出来了,后面冒着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小学生 应用 意识 策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