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ppt(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户县天桥中心幼儿园2016年3月1日一、唱歌活动 (一)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 唱歌是人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复杂感情的手段,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孩子从学说话起,就把语言当作有旋律、有音色、有节奏的声音来记忆,并根据对它的感受,理解成人语言的意义。如温和、高兴的语言代表赞扬;大声、严肃的语气意味着责备。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林伯格教授认为,儿童唱歌能力的发展是与说话能力的发展平行的,在儿童语言的咿呀学语期,唱耽、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到咿呀学唱期。而后逐渐从近似唱歌,发展到能唱音域合适的歌曲。1、3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幼儿的发音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声带短
2、而柔嫩,音量较小,音色比较清澈透明,一般可以唱五到六个音(c1b1)。3岁幼儿的语言有所发展,因此对歌词的掌握较好,个别幼儿吐字不清楚。他们适合唱节奏简单的歌曲,速度为中速。在呼吸方面,由于幼儿肺活量小,呼吸短促,“讲歌”现象较多。音准是幼儿最难掌握的唱歌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3岁幼儿清唱音准的合格率仅在30左右。这一阶段的幼儿在唱歌的协调一致方面也较弱,他们不善于通过听别人的声音调节自己的唱歌速度。2、45岁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域有所扩展,音量大幅度增加,出现喊叫现象。音色仍有柔嫩、明亮的特点。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唱歌技能方面有较大发展,
3、掌握歌词已没有困难,发音正确,但由于理解不正确而发错音的现象仍存在;节奏感有所发展,能唱好切分音、三拍子,但对附点音符掌握不够而换气;5岁的幼儿能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唱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唱出一首歌曲中强弱、快慢的明显对比和逐步变化。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准有较大进步,大部分幼儿在琴的伴奏下能唱准音,少数幼儿在清唱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走音现象。协调一致的能力亦有所提高,能较好地进行领唱、齐唱活动。了解幼儿唱歌水平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在选材和指导活动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因材施教(二)选择和设计幼儿歌曲1、选择歌曲(1)歌词方面歌词的内容和文字应该是幼儿理解的和生动有趣的。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余地,便
4、于幼儿记忆和掌握。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这类歌词使幼儿感到亲切,能够自然、真实地表达情感。幼儿歌曲的内容一般为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方面、节日和幼儿的日常生活方面,以及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象声词等等。如在农场、小海军、我的好妈妈等都是幼儿喜欢的歌曲。(2)曲调方面幼儿期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曲,适合幼儿的音域如下。 有的歌曲音域只有八度,但旋律主要在高音区进行,幼儿仍然感到难唱。有的歌曲音域为七度,但主要旋律在幼儿最感舒适的音区内进行(d1b1),则中班幼儿能唱好,小班幼儿也可适当学唱。例如,学做解放军这首歌音域为九度56,但旋律主要在15之间进行,最高音和最低音出现次数少,并位于弱拍,因此这首歌曲定
5、为D调,中班也可以学唱。幼儿歌曲的速度一般为中速。中、大班可以有偏快或偏慢的中速,以及其他多种速度的歌曲。在节奏和节拍方面,小班初期多选用2/4拍、4/4拍,以后逐渐增加3/4拍、3/8拍。旋律中常用音符为四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等。其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用得最多试将下列两首歌曲作一分析:苹 果 这首歌曲的内容是幼儿十分熟悉的苹果,并运用第一人称述说,使幼儿感到十分亲切。其中“红苹果”一词可以用幼儿喜欢的“大梨子”、“红樱桃”等其他水果替换,有所变化。曲调简单、明快,均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乐句重复,一音一字,易于演唱。这是一首适合小班初期的歌曲。 这首歌
6、曲歌词简单,重复多,音符也是四分和八分音符,但歌曲的力度要求高,要求能较好地唱出p、mp、f的各种变化。同时,歌词中的“哗啦啦”、“淋沥沥”、“哈哈”、“嘻嘻”、对比音节在演唱时也难以把握准确。因此,这首歌曲适合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演唱。总之,在选择幼儿歌曲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歌曲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注意歌曲题材、风格的多样化。2、教师处理歌曲的设计教师在处理歌曲时,首先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歌曲,即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歌曲的基本情绪;歌曲的节拍节奏、旋律、结构等表现手段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应设计歌曲的演唱,决定用什么速度、力度、音色等,使歌曲形象鲜明,富有表现
7、力。例如,中班歌曲钟。 这首歌曲反映了幼儿愉快而有秩序的生活,突出对“钟”这一日常用品的喜爱。歌曲的情绪欢快而生动,旋律平稳、有起伏。教师在设计范唱时,应用偏快的中速,总基调优美、流畅,音色宜明亮。在模仿钟的“嘀嗒”声处,要唱得轻巧、跳跃,敲钟的“当当”声处,要唱得明亮而悠扬。第四乐句的第二小节,速度渐慢,第三小节还原。歌曲的结束音是二分音符,为了突出钟声,可处理成八分音符。3、设计幼儿歌曲的伴奏和前奏伴奏:在幼儿学唱新歌时,伴奏要突出旋律,音量不能盖过歌声,一般宜淡不宜浓。应尽量选用艺术性强又简单的伴奏型。注意经常让幼儿不用伴奏演唱,减少幼儿对伴奏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音准技能。前奏:歌曲的前
8、奏提示了歌曲的情绪、速度和音高,教师不能随意变化前奏。在运用前奏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前奏帮助幼儿齐唱,可以在前奏的最后一拍加上“唱”字,在幼儿学会接前奏后去掉“唱”字。 第二,没有前奏的歌曲,可以用歌曲的最后一句做前奏。 第三,不用伴奏唱歌时,教师可唱歌曲的第一句,再用呼拍的方式指示幼儿唱歌。二拍子的歌曲呼:“预备,唱”;三拍子的歌曲呼:“一、二、唱”;四拍子的歌曲呼:“一、二、三、唱”。呼拍要遵守“强拍起唱弱拍呼,弱拍起唱强拍呼”的规则。(三)唱歌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1、教师在介绍歌曲时,要选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对歌曲感兴趣,能够理解歌曲内容。可根据歌曲特点和幼儿水平,灵活选择语
9、言、教具等方法。教师的范唱决定着幼儿学唱的水平,应注意面对幼儿范唱;范唱要富有感情,精神饱满;用多种方式重复范唱;适当欣赏录音范唱。2、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1)填充提问法。教师说歌词的前半句,请幼儿填说后半句。如果幼儿回答的具体词有误时,教师应把正确的歌词重复一遍,或让幼儿跟说一遍,以使其熟悉正确的歌词。填充提问法只适合部分歌词齐整的歌曲。(2)逻辑提问法。指教师按照歌曲内容的逻辑提问,也可以请幼儿自己讲述歌曲内容,然后由教师把幼儿讲述的内容根据歌词组织起来。(3)直观教具提示法。教师可以选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玩具、实物等直观教具,配合范唱。生动的教具可以提示、帮助幼儿记住歌词。(4)
10、节奏朗诵法。教师指导幼儿按照歌曲节奏朗诵歌词,有助于他们记忆歌词和旋律、节奏。配之有节奏的拍手动作,可以使歌词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韵律活动。例如,中班歌曲颠倒歌是一首活泼、有趣的歌曲,可以将歌词配上与旋律相应的朗诵节奏。3、教唱新歌(1)教唱新歌的两种方法整体教唱法。教师范唱后,幼儿从头至尾学唱整首歌曲。这种教唱方法使幼儿能够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多向幼儿提供欣赏歌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唱。这种唱法要求幼儿的记忆、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以促进幼儿学唱的主动性。分句教唱法。教师范唱一句,幼儿跟学一句。这种形式比较容易学唱,常用于歌曲中的重
11、点和难点乐句。在实践中,两种形式的方法一般结合运用。其中小班幼儿的理解力较差,歌曲比较短小,故宜以整体教唱法为主。中、大班的幼儿学唱新歌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在分句教唱后,再将一首歌曲整体教给幼儿,以正确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教给幼儿初步的唱歌技能,就是让幼儿掌握一些初步的表现手法,使幼儿能有感情地唱歌,能理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呼吸。幼儿唱歌时有呼吸不正确的现象,该吸气的地方不吸气,气息不够时又任意中断词意换气,原因是未能感觉歌曲的结构(乐句、乐段),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可以在范唱和教唱时,让幼儿感觉歌曲的句、段落结构等,并注意示范正确。也可以做一
12、些游戏性的练习,如闻花香、学汽笛,锻炼幼儿的深呼气。音准。幼儿对歌曲中的半音进行(34,7i)、大跳进(六度、七度等)不易唱准。加之幼儿发声器官尚未成熟,各器官功能不协调,不易唱出准确的音高,尤其是小班幼儿音准较差。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多给幼儿听音高准确的范唱,也可以听准确的单音旋律,或者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范唱轻声唱。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加进手势动作来表示旋律进行高低变化,使幼儿对声音的高低有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帮助幼儿控制唱得高或低。此外,可以选用和创作一些短歌,让幼儿练习不同音高的音准,也可以加入高低动作。例如li、l 5 i不同音高的练习(汪爱丽改编)。 唱第一句时双手下指;唱第二句时双手平伸;唱
13、第三句时双手向上。4、复习歌曲复习学习过的歌曲,目的是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歌曲,提高幼儿在原唱歌水平上的表现力。复习歌曲的关键是坚持原有教学要求。实际上在教歌的过程中有着反复练习的万分,在复习歌曲的活动中有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新要求的成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和单独唱。复习方法有表演唱、分组唱、分句接唱、边唱边打节奏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要求和幼儿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复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5、注意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设计这一类活动时,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14、的形式,不必要求每个幼儿达到同一目标。实践表明,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展开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幼儿自己为歌曲配动作边唱边动作是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唱歌的同时,用动作来补充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想出自己的动作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些动作都带有幼儿的想像和创造。例如歌曲摇啊摇,小班初入园的幼儿能想出摇、拍和亲一亲娃娃等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内容。再如,小班幼儿能为小星星歌曲中“一闪一闪好像小眼睛”配出这样的动作:五指张开、合拢表示闪烁;双手上举,五指张开,左右转动;双手做眼睛状。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作经验则更丰富,能做出更复杂的动作,表达更深的内涵。
15、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逼真、自然,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幼儿自编动作的活动,引导启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观察教师和大年龄班幼儿的表演,学会为歌曲编配动作。 (2)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 让幼儿给部分歌曲增编新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利于对其创造力的培养。 例如,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两句“啊”字,前一句强,后一句弱,练习幼儿的强弱控制能力,表示山谷的回音。 增编歌词的难度,在于新编歌词和原有歌词应基本押韵、对称,内容相对吻合,字数大致相同。教师应选择那些歌词结构整齐、重复较多的歌曲进行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步培养幼儿增编歌词的创造性能力。二、音乐欣赏活动(一)幼
16、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塑造出来的。音乐的表现手段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诸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曲式等等。音乐形象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不同的听众,由于其观念、文件水平、情绪与爱好的差异,以及临时的心理因素,对同一个音乐形象的感受往往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或印象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乐曲情绪的体验基本相同。幼儿由于其年龄的差异,各年龄班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各有特点。小班幼儿有较大的欣赏积极性,音乐能够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他们能够理解简单、形象鲜明的标题乐曲,区别音乐伤口的性质。以动作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强于语言的表述。但他们对作品的
17、感情性质不易理解,往往只注意一些特征性因素,如模拟音色。该阶段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小班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只要求他们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可配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中班幼儿能够欣赏内容较广泛、性质及风格较多样的音乐作品,能区别其中明显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无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系统的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他们感知简单的曲式,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大班幼儿能正确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区别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分辨进行曲和舞曲。大班阶段的幼儿
18、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能说出“圆舞曲”、“领唱独唱”等音乐专用词汇。他们初步理解各音乐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区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小白兔的欢快,低音区缓慢沉重的旋律则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时,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作品的爱好。(二)幼儿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教师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音乐作品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第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第三,音乐作品应生动、易记,便于幼儿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为幼儿积累与欣赏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介绍、图片
19、、故事、参观等途径,增加幼儿相应的知识经验。(三)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和设计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下述内容。1. 音乐感知。指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印象,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的初步总体印象。2情感经验。这一活动伴随音乐的全过程,幼儿通过这一活动领会音乐情感的深刻含义。3. 联想想像。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幼儿对有关生活、意境的联想和想像。4. 理解认识。将以上三种活动综合,使幼儿对音乐内容能够理解。5. 审美活动。是欣赏的较高阶段。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形式从本质上进行审美评价,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上述活动既有各自特定的任务,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20、体,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幼儿的欣赏活动也有这些内容,在认识程度上感性大大超过理性。老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活动时,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正确感受音乐的美妙。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可以设计为三个阶段。教师在指导各阶段活动时,要根据所欣赏作品的特点和幼儿对作品的反应,灵活组织和指导,避免枯燥单调、一成不变的形式。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内容是初步欣赏作品,完整地听一至二遍。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法,提高幼儿最初的欣赏效果。(1)引导性谈话,包括讲解、说明、提示等。老师设计谈话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蒋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赏作品的情景,唤起幼儿的有关想像。谈话的方式较多,一般先介绍欣赏作品的名称,然后简单
21、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应避免与欣赏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钢琴曲啄木鸟(吴慰云曲)的实验研究中,教师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幼儿产生的欣赏效果大不相同。第一种方式:在大班给儿童欣赏音乐以前,教师介绍:“今天给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讲的谁,说的什么,我都不告诉你们。但是我告诉你们它说的是树林里的小鸟。树林里有许多小鸟,像小黄莺、小麻雀、啄木鸟、金孔雀你们听这是哪一种鸟,它开始在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介绍后,给儿童欣赏音乐。共欣赏两遍,老师要求儿童“认真听,仔细想是什么鸟,在干什么”。儿童欣赏音乐以后纷纷举手,他
22、们的回答有“百灵鸟”,“鹦鹉”;“有两只小麻雀在玩”;“啄木鸟”,“啄木鸟在敲树,先用大嘴啄树,啄啄啄,啄出一条大虫子”;“金孔雀在跳舞”等。第二种方式:给中班儿童欣赏啄木鸟,教师介绍:“今天我给小朋友听一首好听的钢琴曲,名叫啄木鸟,认真听,听听音乐里的啄木鸟好像在干什么?”介绍后,也给儿童欣赏两遍音乐。儿童对音乐的解释有:“就像啄木鸟在捉虫子,声音大了(6、7小节),就像捉住了虫子。中间的音乐好像啄木鸟在飞”;“我听见啄木鸟在给树治病”;“啄木鸟在啄虫子”。有的幼儿说还听见了啄木鸟用嘴啄树的“笃笃、笃笃”声音。以上是两个班幼儿不同的反应。显而易见,中班的谈话主题突出,语言简洁,问题明确,幼儿
23、知道听什么,故而能产生与音乐相关的联想和想像,正确地感受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效果较好。大班教师语言过多,分散了幼儿仔细欣赏的注意力,以致仅少数幼儿提到啄木鸟,并无法产生相关的联想。(2)运用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玩具、图片和幻灯等。教师在给幼儿初次欣赏音乐时,辅之以直观教具,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感受音乐。例如,欣赏二胡曲赛马,若配上一幅大草原的背景图,以及牧民、骏马的活动教具,可以诱发幼儿对草原、赛马的无限联想。在这一阶段,教师运用语言、教具时都应注意准确、恰当,避免限制幼儿的想像力,或者分散其对欣赏作品的注意力。2.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内容是重复欣赏音乐作品,深化审美的效果。要求幼儿在掌握音乐作品的
24、主要内容和情绪性质的同时,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比较完整、全面地感知音乐作品,并记忆、识别音乐作品的主要音调。在重复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要提出新要求,如欣赏啄木鸟,老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感知乐曲结构,提问“音乐是不是始终一样的?”“开头部分表现啄木鸟做什么?中间部分的音乐怎么样?表现啄木鸟在做什么?”最后一部分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同?”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是教师指导幼儿欣赏的重点。老师可以启发幼儿主动联想欣赏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结合实际经验感受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在欣赏具有对比性的音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进行对比,使幼儿区别
25、不同性质的音乐,如小鸟的歌和大象走,摇篮曲和圆舞曲等等。对比欣赏也可以在同种作品中进行,如进行曲类:解放军进行曲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骑兵进行曲快速而跳跃,有策马向前的气魄;运动员进行曲则表现了运动员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情绪。用对比的方法欣赏音乐,可引导幼儿对相同体裁、风格的乐曲进行归类,提高对某一类型乐曲的理性认识。如中、大班幼儿可以对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进行归类。掌握这三种乐曲的特点后,幼儿会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欣赏新的同类音乐作品上去。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具有独立、主动地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素质。为了提高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幼儿充分展示在音乐活动中的愉悦心情,教师要
26、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图画和动作等手段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年幼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但可以通过动作和图画来反映。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表达对音乐内容的认识。教师应设计各种活动,启发幼儿用多种感知觉共同参与欣赏活动,包括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等。其中,教师要允许幼儿的动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像、发挥,不强求动作一致,只要求符合音乐的情绪。例如,意大利民间音乐美丽的乡村(又名啄木鸟),结构为a、b、c,每段4句。给中班幼儿欣赏时,提供一张教师设计的结构图。欣赏过程中,将听觉、视觉、动觉几种活动同步进行。 全曲大致分为三段:一小节、一(23)小节,(24
27、)小节至结束。 a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轻轻抚摸树干,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一句抚摸一棵树。 b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啄虫眼,顺序同a段,每句啄一个虫眼。 c段,教师持教具“啄木鸟”抚摸树冠,顺序同上,每句摸一棵树的树冠。 多数幼儿在活动二三次后,能离开老师和结构图,跟随音乐动作,基本反映出音乐的结构,体验到啄木鸟对树木关心、爱护的情感和热爱劳动的愉快心情。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重复地听,全面地完整地感知作品,理解作品的概况,掌握作品的各个细节。教师在设计欣赏的方式方法时,应注意灵活多样,重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活动。 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内容是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幼儿欣赏的音乐作
28、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再欣赏。这一方面是为了复习,以加深、巩固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检查欣赏的效果。检查幼儿记忆作品的情况,是音乐欣赏活动的继续。检查音乐欣赏的方法主要有: (1)不讲作品名称:珏面儿欣赏音乐作品,观察幼儿的反应。反应表现在幼儿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能否有兴趣地听完,脸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脚动作怎样,等等。 (2)再次欣赏活动后,让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来表述,说出音乐作品的名称、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段的作用。 (3)辨认欣赏作品的片断,让幼儿说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绪;或是欣赏歌曲的旋律,让幼儿辨认是哪首歌曲。 (4)给中、大班幼儿欣赏一些体裁、风格相似的新作品,检
29、查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迁移能力。 检查幼儿的欣赏效果是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欣赏活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改进欣赏教育活动。三、韵律活动 (一)幼儿韵律活动的基本特点3岁的幼儿能跟着节拍做简单的动作,可以做律动,以及学习一些短小的音乐游戏和舞蹈。他们能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性质、速度等,并在动作上有所体现。4岁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的动作更加轻松、灵活,喜欢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知道动作应与音乐合拍,积累了一定的韵律活动经验。5、6岁幼儿的动作已能完全和音乐一致。这一阶段的幼儿大部分会感觉音乐的基本节拍,可以随节拍的快慢或渐快渐慢改变动作的速度。他们能在动作中
30、体现节拍重音。(二)韵律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在学习韵律活动的动作之前,教师应让幼儿反复听音乐,充分感受,正确理解,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安排听音乐伴奏的时间,除了给幼儿听,还可以适当运用下列各种辅助方法,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1)允绍动作内容。韵律活动的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如鸟飞的动作表现音乐流畅、优美的性质;兔跳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活泼、跳跃、轻快的性质。具体形象的动作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从介绍动作人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性质和内容。(2)介绍韵律活动的情节。在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和舞蹈的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角色、情节发展的情况,帮助他们感受作品不同乐段的
31、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段落、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变化。(3)教师动作示范。动作示范一般用于小班幼儿,起帮助幼儿记住音乐特点的作用。(4)在练习动作时,注意让幼儿欣赏音乐。在韵律活动中,音乐是动作的依据和指令,动作要根据音乐进行。因此,应要求幼儿认真、仔细地听音乐,而不能一味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忽视与音乐的结合。如发现幼儿对音乐有不熟悉的地方,要让幼儿反复欣赏音乐的有关部分,加强记忆,深入理解。2教动作的具体指导方法(1)模仿动作许多律动、音乐游戏及舞蹈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形象动作,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动植物的形象,人们的劳动,幼儿日常生活,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特征等。教师在教模仿动作
32、时,首先要求幼儿了解动作内容,使其产生一定印象。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出发做动作,启发他们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只要具备模仿对象的特点,就可承认他们的动作。例如,教小鱼游的动作,要求幼儿仔细观察鱼游的姿势,自己创造动作。有的把两只小手放在身后,做鱼尾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放在身体两侧,做鱼鳍摇摆状;还有的把两只小手紧贴身体两侧,做鱼身体的游动状。必要时,教师也可以亲自教动作,提高动作质量。(2)舞蹈动作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在教舞蹈时,要面对幼儿做反方向的示范,也称“镜面示范”让幼儿看清动作的每个步骤。教师还应背向幼儿做正面示范,或站在幼儿侧面示范。示范时,
33、教师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幼儿体会舞蹈动作的特点。教师要注意结合示范,分解舞蹈动作。对较复杂的动作,教师要分析、讲解,以明确的语言进行指导。例如,教踏踮步时,幼儿不易掌握身体的倾斜。对此,教师边分析边示范:“作踏踮步时,身体先稍蹲一下,音乐开始第一拍用脚尖把身体踮进来。”需要手脚配合的复杂动作,可以分开来教,先教脚的动作,再教手的动作,最后合起来练。教基本舞步时,要让幼儿了解手、脚、身体及头部的姿势和眼睛注视的方向,严格要求幼儿每个动作的质量,防止幼儿随便做动作。教师应手把手地纠正不正确的动作,使幼儿获得相应肌肉运动的感觉,帮助其凭这种感觉做出正确到位的动作。教舞蹈离不开口令和指示。
34、教师指导时可以把动作指示配上音乐唱出来,使音乐和指示同时对幼儿的动作起指导作用。例如,教交换步(三拍子),教师可以唱“左、二、三,右、二、三”,提示幼儿的左、右脚,然后过渡到只听音乐。切不可以口令代替音乐,要启发幼儿主动感受音乐的节律。此外,还有对比练习的方法也可辅助运用。总之,在设计教舞蹈动作的方法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应注意启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感受舞蹈的情绪、舞蹈动作的意义,把动作技能和舞蹈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表现力。(3)音乐游戏教师在指导音乐游戏活动时,要把握其基本步骤。1. 说明游戏的玩法和游戏规则。2. 角
35、色的分配。应由幼儿自愿担任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让更多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 3. 示范性的小组练习。教师在指导竞赛性的非主题游戏或是主题游戏的某一段活动时,可以请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前面示范,教师边教,幼儿边练。在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后,可以逐渐加强音乐的要求,使游戏复杂化。例如游戏“抢椅子”,开始玩时,可以将游戏的结束部分简化为每位幼儿都有一张椅子,只要求幼儿在跑的过程中动作较快、合拍。然后,再抽去一张椅子,加强竞赛性。游戏的复杂化是把比较简单的游戏加上某些因素使之复杂化,使幼儿从中受到更多的音乐教育。但并非每个音乐游戏都可以进行这种处理。教音乐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有固定的程式。教师在
36、设计方法时,要注意灵活多样。给幼儿设计游戏动作和玩法应留有余地,鼓励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4)指导舞蹈队形完整的舞蹈示范。由几位教师或已学过该舞蹈的小朋友表演完整地示范,使幼儿看到自始至终的队形变化。讲解及小组性示范。主要的舞蹈队形是集体舞的单圈、双圈,有邀请因素和改换舞伴等。教师可以讲解,或是由小组示范。例如邀请舞,教师做邀请者,请一能力强的幼儿做被邀请者,两人一同示范动作及位置交换,便于全体幼儿观摹。教师提示变化线路。幼儿掌握舞蹈队形变化的关键是熟悉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在教队形时,应及时提示将要改变的位置的线路和方向,以及自己与前、后、左、右幼儿的关系。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
37、点、线表示队形的变化情况。此外,要选空间知觉好、音乐感强的幼儿排在变动位置的领头地位。(三)设计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韵律活动的教学程序并非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韵律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选用各种指导形式和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韵律活动有三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强对某个环节的指导。(1)幼儿熟悉、感受韵律活动的音乐。(2)教师选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精讲多练,注意幼儿练习时的动静交替;要培养幼儿在动作方面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启发幼儿设计表演内容,创编形象化的动作。(3)经常进行韵律活动的复习。幼儿进行律动、舞蹈、玩音乐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培
38、养幼儿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感受能力。要多设计幼儿进行韵律活动的机会,安排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跳舞、玩音乐游戏。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的音乐知识,而且还丰富了幼儿生活,给予了幼儿用韵律动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的机会,使其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四、打击乐活动孩子早在婴儿阶段,就接触了拨浪鼓、小摇铃等能发出声响的玩具,他们喜欢不停地碰撞或摇动玩具,以听到悦耳的响声为愉快和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声音和节奏的兴趣也逐渐增长,表现为他们经常用手和棍棒敲打能发出响声的器皿。在近似游戏的活动中,幼儿发现敲打不同的物体或是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会产生出不同的声音。资料表明,经过系统教育的幼儿,能符合音乐节拍敲
39、打击器的比率较大,小班为60,中班为80,大班则达到100。(一)幼儿打击乐的配器设计1选择音乐作品适合演奏打击乐器的音乐作品,必须节奏鲜明,一般为进行曲、舞曲等。一些民间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鲜明,也适用于打击乐。如瑶族舞曲、杨柳青、拔根芦柴花、打莲湘等等,都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打击乐曲。同时,也可选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乐曲。2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及其运用(1)三角铁、碰铃:属于高音乐器,声音清脆、明亮,可演奏颤音。强、弱拍都能用。(2)串铃:声音碎而轻快,常用于活泼轻快的乐曲。如果和双响梆子配合,会产生策马奔驰的音响效果。(3)梆子、木鱼:属于中音乐器,音色浑厚。可用于强、弱拍。
40、(4)铃鼓、沙球:中音乐器。铃鼓可演奏颤音,用在一些少数民族舞曲中效果较好;沙球则用于敲击节奏。两种乐器均可用于强、弱拍。(5)大鼓:低音乐器。大多用于强拍,一般每小节敲一次。3分析音乐作品,进行配器首先,教师要分析音乐作品的性质、情绪和风格,依据其特点选配合适的打击乐器,注意是否协调和悦耳动听。例如瑶族舞曲,应选用铃鼓、摇铃、串铃和大鼓等乐器,表达优美、柔和的舞曲性质;同时加上圆舞板加强舞蹈节奏。而后,教师应研究乐曲的形式、节拍、节奏和旋律,考虑是采用齐奏、合奏,还是轮奏的形式,也可选择多种奏法,编制相应的节奏型。节奏型应注意有所变化,不可每拍敲击,一成不变。一般情况下,短小的一段歌曲和乐曲
41、,宜选用少量种类的乐器,设计的节奏型也宜较简单,多重复,仅在高潮处或结束句加以适当变化。篇幅较长、表现手法较多的乐曲或歌曲,则要考虑增加乐器种类,多样化的节奏,以丰富其音响效果。小班的打击乐宜简单,中、大班的打击乐可以较为复杂。在选配乐器和选编节奏型时应考虑强弱拍的对比、音色的对比、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和速度的对比。以瑶族舞曲为例,在配器上选择铃鼓、小铃和圆舞板,强调瑶族舞曲的优美和欢快情绪,突出铃鼓的颤音表现曲调的悠扬。在节奏型的设计上,应注意强弱拍的对比、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对比。总之,选配乐器要与乐曲协调,应贯彻统一、对比的原则。全曲应有代表性的节奏型贯彻乐曲始终,多重复,形成乐曲节奏的完
42、整性,以便于幼儿掌握。在全曲统一的基础上,允许有对比地改变乐器和节奏,使其更富有表现力,显示出更丰富的音响色彩。 (二)打击乐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设计 1. 幼儿欣赏、熟悉音乐 欣赏音乐是打击乐活动的重要一环,可以引起幼儿对打击乐曲的兴趣,使其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等。如果幼儿没兴趣也不熟悉音乐,则无法进行打击乐活动。 教师可以向中、大班幼儿适当介绍配器的依据。2练习整体的身体动作 为了便于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感,较快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可以给每种乐器编上相应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拍膝盖、碰手指、跺脚等。以拔根芦柴花为例,此曲共运用三种打击乐器,在编配节奏时
43、考虑了乐曲的强弱拍、音色和节奏的对比,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 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以将三种乐器分别编上相应的拍腿、拍肩和碰手指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见曲谱: 这种身体动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动。经过数次练习,幼儿便能记住,掌握较快,最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全面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通过身体的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应注意这一环节不宜太长。3. 幼儿拿乐器的整体演奏练习在身体动作练习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拿乐器进行整体演奏的练习。开始练习时,演奏的速度可稍慢,由教师指挥并作语言指导,指挥的动作要清楚、利落。指挥除手的动作之外,眼神和面部表情也帮助一同指挥。在幼
44、儿掌握后,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持相同乐器的幼儿应集中坐在一起,高音乐器一般排在前面,中音、低音乐器依次向后。当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演奏方法之后,应让他们轮换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学习不同的节奏演奏方法,发展其相互协调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打击乐曲中配器复杂、节奏变化的重点乐句,先让幼儿单独练习,掌握后再练习完整的乐曲。(三)指导幼儿自编乐曲节奏的活动教师应选择幼儿十分喜欢、熟悉的乐曲,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自编节奏活动。这些乐曲必须简短,特征显著,易于用节奏乐加以表现,以提高幼儿自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要启发幼儿分析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告诉幼儿配上打击乐是为了更
45、好地表达音乐的情绪。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设计出几种节奏型,让大家共同讨论,再选出最适合的乐曲的节奏型。然后用一种或两种乐器演奏全曲,再经过幼儿讨论,逐步增加节奏型的变化,增添打击乐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不断修正,不断尝试,肯定其设计的节奏。最后,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加以整理,让幼儿拿乐器正式演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关键。这种幼儿自编节奏的活动,能发挥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综合音乐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打击乐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自己简单的审美观点。综上所述,这四种不同内容的音乐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体,彼此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在幼儿园具体的音乐活动中,体现着这四种活动的有机结合。在设计每一种内容的音乐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各项内容的整体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活动目标。而后,再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考虑到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安排幼儿主动活动的内容。在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用集体、小组和个别幼儿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每一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取应有的进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