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流派讲座第八讲超现实主义摄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流派讲座第八讲超现实主义摄影.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第八讲超现实主义摄影(SURREALISM PHOTOGRAPHY)任一权“超现实主义”源起于法国的文学领域。倡导者作家A . 勃勒东( A .BRETON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精神病院服役,深受震动,遂成为当时流行的达达文学运动成员。后接受了 S . 弗洛伊德(S .FREUD ) 的精神分析学说和H . 柏格森(H .BERGSON)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在自已的文学创作中引进和运用他们的下意识说和内心体验说,创建了自已的“超现实主”文学流派。1924 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在宣言中明确提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活动。人们凭借它无
2、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和道德的成见时思想之自由活动” 。由是持上述文学思潮的人认为:人的最真实的现实只能在潜意识和梦幻当中。他们确信,人类的下意识活动、突发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境世界,才是一切艺术创作驰骋的无限空间。在这之前 1921 年,法国“达达主义”摄影家曼瑞首先将被三年后A . 勃勒东称为“自动写作”的方法用于摄影艺术创作即不用照相机,而是将某些事物直接置于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间,再施曝光来制作照片。后人把这照片称为“瑞式照片”。这种照片曾在当年巴黎首届国际达达主义展览会展出,成为“超现实主义摄影” 的开路者。后人则在当时已大行其道的
3、“超现实主义” 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了这种创作方法,利用暗房加工和多次曝光等特技,将一些互不关联的影像或使之变形,或予以某种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介予现实与幻想,具象或抽象之间的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不能明言的艺术境界的摄影作品。这类作品画面充满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内涵闪烁飘忽不能确定,不能以现实对应,类似A . 勃勒东所创导的艺术境界。故摄影史家就将这种“纯粹的精神无意活动”的摄影创作也名之曰“超现实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其摄影作品的画面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闪过的意识运动。摄影创作趋向“自动写作”和下意识表现,通过自
4、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理性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 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H .C . 布列松( H .C .BULESONG )曾这样描述过自已的创作体验:“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象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又说,“与其说我是个摄影家,不如说我是个蚀刻家和水彩画家我是一束等待着时机的神经,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之中,突然拍摄,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结集”。“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造型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帕尔汉(PARHAN)的集锦,B
5、 . 勃兰特( B .BRANDT )的变形和曼雷的多次曝光。当代由于数码照相机和电脑技术的出现,又一次提供该摄影流派创作更大的自由和表现空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著名“超现实主义摄影”家有:R . 乌贝克( R .UBAC )、布拉萨( BRASSAI )、M. 塔巴德(M .TABARD ) 、B . 勃兰特、F . 萨默(F .SOMMER) 、P . 哈尔斯曼(P .HALSMAN ) 、H .C . 布列松。著名作品有金属的舞蹈(1929)、十字街口 (1930)、面子 (1932)、拉扎尔车站后景(1932)、自拍像 . 麦克贝恩( 1947)、原子达利(1948)、蒙娜
6、丽莎达利(1953)、无题 . 从裸体透视(1957)、辛辛那提 . 俄亥俄(1963)、梅诺的脑袋(1976)、无题( 1983)。拉扎尔车站后景1932 H K布列松蒙娜丽莎达利 1953 P 哈尔斯曼了梅诺的脑袋 1976 P 诺耶自拍像 1990 JN尤尔斯曼主观主义摄影(SUBJECTIVISM PHOTOGRAPHY)“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由“抽象摄影”演化而来的摄影艺术流派,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所以有人简称该摄影流派为“战后派”。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追根溯源,早在1922 年 A . 斯蒂格里茨( A .STIEGLITZ )提出的“等效”的审美概念时
7、,无意就为它提供了美学依据。该流派创始人德国摄影家O . 斯坦内德(O .STEINERT)这样阐述自已的摄影艺术观念,他说:“摄影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他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主张,认为“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人性化的摄影”。由于德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现实是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无奈的,一部分艺术家转向个人、转向精神,寻找慰藉,摄影界也如此, 于是 O . 斯坦内德的摄影主张一问世,立刻得到响应,在德国形成团体和力量。他们公开声明:“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这表现
8、了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摄影家对摄影本体纪实主轴的蔑视。把表现自我强调到是摄影艺术的出发点和终极。在他们看来,摄影作品祗不过是“我”的物化中介形式而已。在这一点,他承接了“抽象摄影”, 但在艺术语言上却比其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不那么绝对和极端。另外,我们也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产生和流行,与其时西方正盛行存在主义哲学有关。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自我”,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人生和世界都是非理性和无意义。人的思想和情绪、内心感受和主观意识才是真理最可靠的见证。因此,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要揭示人们内心的情感。故产生于这一历史时代的主观主义的摄影作品,常用夸张的艺
9、术语言表现恐怖和不安,反映和表现经过世界大战浩劫后世人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悲观情绪。不久该摄影艺术流派通过照相机杂志于1954 年介绍到日本。由于战后日本处境与德国相近, 国民心态也相似, 很快就在日本摄影界引起共鸣而流行。1956 年,“日本主观主义摄影联盟”成立,并举办展览。值得说明的是,有评论家措指出:日本追随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该派倡导者的理论实质内容的意识化,而仅仅摹仿其表面形式技巧和画面形式。该流派著名摄影家有: O . 斯坦内特、J . 施莫尔(J . ) 、 S . 范德坎(S .VANDERCAM) 、L . 佩恩( L .PENN. )、本章光郎、崛内初太郎。代表性作品有:无题(1948)、独步( 1950)、跳舞面具(1952)、油滴( 1956)、人体( 1956)、指挥棒通过的空间(1956)、浩劫之后的 2958 年( 1957)、附着在窗口的幻想(1958)等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独步 1950 O 斯坦内特浩劫之后的2958 年1957 M 弗克尔特佚题 1956 瑛九油滴 1956 凯特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