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docx
《简单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单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化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育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沟通,曾起到主动的作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简洁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简洁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一)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校,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终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n(兼)?首
2、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简单让人产生误会。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特地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留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
3、余株,随着年头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闻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祥瑞槐”。“祥瑞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高校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祥瑞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觉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得名“祥瑞”。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
4、赶上高校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爱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
5、,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心公办高校建筑。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
6、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心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四周环围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心政府对高等教化的重视。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意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
7、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 北京国子监在1949年之后一度被用做首都图书馆,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运用,2003年首图迁出北京国子监。现在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教化博物馆所在地。作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国子监曾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现作为博物馆须购票进入。 首图迁出后,国子监为了牟利,所以又先后将彝伦堂及六堂等空间租给王码开办复读班,民众花钱购票进入后,看不到从前的皇帝、贡生及监生,却可以看
8、到复读班学生在国子监内游戏、学习,形成一种特别的景象。 简洁的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篇(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心官学,为中国古代教化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
9、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化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化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
10、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蜂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
11、祖冲之回到建康,担当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探讨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独创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确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化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
12、酒一人,特地管理教化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特地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老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化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化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果和学籍等详细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
13、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详细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心,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
14、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闻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改变。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
15、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见,改革当时教化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心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
16、、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育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高校、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化行政管理机构。
17、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意
18、、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化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22年,北京国子监和
19、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心高校,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日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 主要景观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
20、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心公办高校建筑。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化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集贤门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其次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其次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
21、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特地为教化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心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四周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单 北京 国子监 导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