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编目 录一、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程.1二、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9三、优质稻生产技术操作规范.13四、甘薯生产技术操作规范.15五、葡萄栽培技术规范.18六、杨梅栽培技术规范.27七、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33八、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36九、生姜种植操作规程.40十、大白菜种植技术规程.44十一、西兰花种植操作规程.49十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52十三、银耳生产技术规范.61十四、秀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67十五、竹荪栽培技术规范.760一、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程一、生态茶园建设
2、与管理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福建省生态茶园的术语、定义、茶园 选择与规划、茶园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要求。本标准 适用于福建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 5244 无公害食品 茶叶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 5196 有机茶 NY/T 5020 无公害食品
3、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生态茶园(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根据环 境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 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能够维持茶园1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实现茶叶优 质、高产、高效、无污染,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 发展目的茶园。 4.生态茶园选址与规划要求 4.1 茶园选址 4.1.1 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 污染,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 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 NY/T 5020 的要
4、求。 4.1.2 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与大田作物、居 民生活区应有 1km 以上隔离带。在茶园周围 5km 内,不 得有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 土窑等。 4.1.3 园地林木植被保存较好,形成天然的遮阴和防风 带。 4.1.4 四季极端温差相对较小的山区和半山区,山地坡 度要求 25 度以下。 4.2 茶园规划 4.2.1 生态茶园林、草的留护与种植 4.2.1.1 生态茶园合理保留原有林木,或根据要求种植 林木。在上风口保留或种植防护林带,在茶园种植地与 非茶种植地之间保留或种植隔离林带,防护林和隔离林 每 4-6m 种植一株林木。 4.2.1.2 生态茶园
5、园内道路、沟渠两侧或一侧种植行道 树,种植间隔 5-6m。 4.2.1.3 生态茶园园内空地种植遮阴树,每亩种植 5-82株,株距 10-12m,控制遮阴率为 30%左右。 4.2.1.4 生态茶园园内裸露、荒秃的空地和梯壁等地应 保留或种植植被及绿肥,增加茶园绿地覆盖率;茶行间 合理间作绿肥。 4.2.2 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4.2.2.1 园地坡度 15以下的缓坡按等高线布置茶行, 1525的山坡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度 1.5m2.0m,梯壁要坚固紧实。茶行长度不超过 50m, 依地形而定。 4.2.2.2 生态茶园道路所占面积不超过茶园总面积的 5%。主干道连接园外公路,路基宽
6、6m 左右;支道与主 干道相连,路基宽 4m 左右;在茶行与支道之间,设置 步行道,路基宽 1.5m;坡度大的茶园道路应按“之”字 形或“S”形绕山开筑。 4.2.2.3 生态茶园与周边荒山、林地及农田交界处开设 隔离沟,沟深、沟宽 70cm-100cm。 4.2.2.4 生态茶园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 处挖积沙坑。生态茶园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 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 4.2.2.5 生态茶园每 3-5 亩建设一个 2m3的蓄水池。 4.2.3 生态茶园茶树良种的搭配种植 4.2.3.1 根据当地主产茶类的要求,选择适制相应茶类 的、抗逆性较强的茶树良种。
7、4.2.3.2 根据芽期早、中、晚的不同,搭配种植不同茶 树良种。34.2.3.3 生态茶园茶树种植措施 A. 梯面宽 1.5 m 的梯层茶园单行种植,距梯埂外沿 80cm90cm 平行划种植行;梯面宽 2.7m 以上的梯层应按 行距 1.5m 双行规划种植。 B. 种植密植一般 3000 株/亩4500 株/亩,具体依据品 种树型、立地条件、肥力水平和海拔高度等情况决定。 C. 宜在秋末冬初 10-11 月或早春 2-3 月种植,秋冬季 常出现干旱或低温霜冻茶区,宜早春种植。 D. 种植时带土移栽,沟状种植。定植茶苗,须压实根 际土壤,复土达根颈水平。 5.生态茶园栽植管理要求 5.1 生态
8、茶园土壤管理 5.1.1 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的茶园可 实行减耕。一般茶园采取浅耕与锄草、追肥相结合,深 耕与施基肥相结合。 5.1.2 根据划出的各种植行,挖深 50cm、宽 50cm 的种 植沟,每亩用腐熟有机肥 30005000、磷肥 50, 与土拌匀,作为基肥施入沟底,再覆土 20cm。 5.1.3 每年 2 次3 次中耕除草,以经常保持茶园土壤 疏松和无杂草。在各茶季茶芽萌发前于晴天进行,杂草 晒干后覆盖土表或翻埋入土。 5.1.4 浅耕一般深 10cm 左右,中耕 15cm 左右,深耕 30cm 左右,深耕每年或隔年进行 1 次,浅耕和中耕结合 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
9、深耕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用 有机肥进行。45.2 生态茶园肥培管理 5.2.1 施肥时间:追肥一般在各茶季采摘前一个月施用, 全年 3 次4 次。基肥一般结合秋冬季深耕时施用。 5.2.2 肥料种类:基肥主要为有机肥与磷、钾肥;追肥 可选用复合肥、尿素、钙镁磷、过磷酸钙或生物固氮菌 肥、有机复合肥等。畜禽肥等农家肥使用前须经无害化 处理。原则上就地生产使用,外来的须检验合格后方可 使用。商品有机肥、叶面肥、生物肥等须是全有机或纯 天然的。 5.2.3 施肥量与配比:幼龄茶园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 辅;采摘茶园增加磷钾肥,适当使用氮肥,推广使用有 机肥。 5.3 生态茶园树冠管理 5.3.1 根据
10、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 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 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A.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定植后 1 年左右,树高 30 cm, 主茎粗 0.3 cm 以上,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 在春茶芽梢萌动前或春茶采摘后(长势旺盛的茶树),定 剪次数为 3 次4 次;剪去主 干枝,然后平剪;每次剪 后要加强耕锄,肥培管理,防治病虫害。 B.茶树轻修剪:成龄茶树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采用平 剪或略带弧型剪,剪去树冠表面鸡爪枝、细弱枝、病虫 枝和突出枝;每次修剪深度比上次剪口提高 5cm 左右。 C.茶树深修剪:剪去树冠 10cm15cm,刺激切口下骨干5枝潜
11、伏芽萌发新梢,更新树冠;修剪时间为立春前或春 茶采摘后 10 天内进行。 D.茶树重修剪:茶树树势趋向衰老或未老先衰,分枝稀 疏、枝条细弱、新梢萌发无力,对夹叶增多,产量逐步 下降,应在离地面 20cm30cm 处进行修剪。 E.台刈:对茶树树势严重衰老,多枯枝、病虫枝、细弱 枝、披生地衣、苔藓,芽叶稀小细弱,对夹叶多,产量 严重下降的老茶树应在离地面 5cm10cm 处进行台刈, 若根茎部有更新枝的应留数枝枝梢。 5.3.2 树冠覆盖度较大的,每年须修剪茶行边缘,以保 持 20cm 左右的行间隙,利于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 少病虫害发生。 5.3.3 修剪枝叶一般留在园内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
12、粗 干枝则应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集中 销毁。 5.3.4 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应使用波 尔多液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幼龄 茶树严禁以采代剪。 5.3.5 对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进行修剪,分枝高度 应控制在 1.8 米以上,在主杆不同方面的高度上留 3-4 个侧枝,在侧枝上留 2-4 个分枝,在层次上做到错落有 致,稀密适宜,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 的通风透光条件。 6.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要求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用农业防治、6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适量适度化学防治相结合,强化 采剪、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的综合运用。 6.
13、1 农业防治 6.1.1 选用抗病虫性强的茶树品种种植,并进行不同品 种的合理搭配。 6.1.2 合理耕作施肥,培育壮树,增强茶树抵御病虫害 能力,耕杀土壤中的害虫。 6.1.3 及时分批采摘。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等趋嫩性强的 病虫为害。 6.1.4 科学修剪。在塑造丰产树冠的同时可将分布在茶 丛中上部的病虫枝叶带出茶园,保持茶园通风透光,减 少病害发生。 6.1.5 适时锄草,改变茶园病虫适生环境条件。 6.1.6 秋冬季封园。疏枝清园,喷施石硫合剂。 6.2 物理防治 6.2.1 人工捕杀。茶毛虫、茶尺蠖、茶蚕、蓑蛾类、卷 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可直 接捕杀。 6.2.2
14、 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等诱杀茶尺蠖、油桐尺蠖、 茶黑毒蛾、茶毛虫等趋光性明显的害虫。 6.2.3 色板诱杀。应用有色诱虫板诱杀茶小绿叶蝉、黑 剌粉虱等。 6.2.4 食饵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以饵料诱杀害虫。 6.3 生物防治 6.3.1 保护天敌。保护茶园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7促进天敌繁衍,增强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6.3.2 生物农药防治。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 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6.4 农药防治 使用农药应严格遵循 GB 4285、GB/T 8321.1、GB/T 8321.2、GB/T 8321.3、GB/T 832l.4、GB/T 8321.5、GB/
15、T 8321.6 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 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8二、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二、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福建茶园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 虱、茶尺蠖、茶橙瘿螨、茶黑毒蛾、茶黄蓟马以及茶饼 病、炭疽病等,2017 年为有效控制茶树主要病虫害,将 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安全,特制 订本方案。1.防控目标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 效果达到 80%以上,茶树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 水平以下。茶叶质量符合无公害要求,绿色防控技术覆 盖率达到 50%以上。2.防控策略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调控、物理防
16、治和 生物防治为重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着重防治重大病虫,优先采 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茶产品质 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3.防控措施3.1 分区防控重点3.1.1 华南茶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云南南部、广 东中南部、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以茶小绿叶蝉、茶 尺蠖、茶丽纹象甲、茶黑毒蛾、茶卷叶蛾类、茶黄蓟马、 茶橙瘿螨、黑刺粉虱、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为主。93.1.2 西南茶区:主要包括云南中北部、西藏东 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以茶小绿叶蝉、茶黄 蓟马、茶黑毒蛾、黑刺粉虱、茶跗线螨、
17、茶饼病和茶炭 疽病等病虫为主。3.1.3 江南茶区:主要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 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东南和西部、 安徽省和江苏南部。主要病虫是茶小绿叶蝉、茶尺蠖、 黑刺粉虱、茶蚜、茶丽纹象甲、茶小卷叶蛾、茶炭疽病 和茶饼病等。3.1.4 江北茶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安徽北部、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陇 南。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和茶炭疽 病等病虫为主。3.2 主要技术措施3.2.1 茶小绿叶蝉。间作桂花或种植行道树等,秋 冬季在园边蓄养杂草,为蜘蛛类、缨小蜂类提供越冬庇 护场所,以增强生态控制潜能。虫口高峰期间,适时分 批勤采,清除茶行
18、间杂草。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选 用以下药剂喷施:茶皂素水剂、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 -悬浮剂、茚虫威乳油、印楝素液剂、苦参藜芦碱水 剂、唑虫酰胺悬浮剂、甲维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3.2.2 茶尺蠖。保护和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 绒茧蜂和蜘蛛等重要天敌,在绒茧蜂羽化高峰期避免使 用化学农药。结合茶园秋季中耕施肥,清除表土中虫蛹; 放鸡啄虫;其幼虫 3 龄前有明显发生中心,可进行人工10捕杀。在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杀虫灯,羽化高峰期开灯 诱杀成虫。在茶尺蠖成虫始发期,每亩放置 3-5 套茶尺 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成虫,连片使用的效果 更好。当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时,则优先使用植物 源农药和生
19、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茶 尺蠖病毒制剂防治幼虫,防治适期掌握在 1-2 龄期,用 药液将茶树叶层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湿,以充分发挥病毒 作用。可选用药剂:茶核苏云金、苦参碱、噻虫高 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3.2.3 茶橙瘿螨。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 幼螨和若螨。秋末用石硫合剂、矿物油封园。人工释放 捕食螨防治茶橙瘿螨等害螨及小型害虫。在茶橙瘿螨发 生高峰前期(5 月初、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将矿物油 按 150-200 倍液的使用浓度均匀喷湿茶橙瘿螨为害的嫩 叶层,予以防治。3.2.4 黑刺粉虱。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 茶园通风透光以抑制其发生。保
20、护和利用斯氏寡节蚜小 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等天敌。3 月下旬至 4 月上 旬为越冬代羽化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 亩挂诱虫板 15-20 块。或者第 1 代幼虫孵化盛期,向叶 背喷施溴氰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梅雨季节喷施 座壳孢或韦伯虫座孢菌粉,每亩 0.5-1.0 kg。秋季封园 时,越冬虫口偏高田块施用石硫合剂结晶粉、乳油矿物 油溶液。3.2.5 茶黄蓟马。虫口高峰期适时分批勤采,恶化11其营养条件和庇护场所,带走部分卵、若虫和成虫。以 信息素+蓝色、或信息素+黄绿色诱虫板诱杀成虫。结合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而兼治,或参照茶小绿叶蝉的化学防 治。3.2.6 茶跗线螨。习性活跃
21、,7-8 月为高峰期,分 批勤采,尤其是结合夏茶的机采。防治药剂可用乳油矿 物油。非采摘茶园或秋后封园,则喷施石硫合剂结晶粉、 乳油矿物油溶液。3.2.7 茶饼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种 苗。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低洼茶园要清沟 沥水;及时分批勤采,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时期修 剪和台刈以去除病叶,并使新梢抽发时避过发病盛期, 减少侵染机会。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在 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为害状始现时喷施多抗霉素预防, 如病情较重,则在 10-15 天之后再喷施 1 次。3.2.8 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 种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适
22、 时采摘。对于重发茶园,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 酯等进行防治。备注:本技术方案所列农药仅供茶叶为国内销售的茶园 使用参考,出口茶园防控病虫害须针对出口国的检测要 求慎重选择农药。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 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和产品说明书。12三、优质稻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三、优质稻生产技术操作规范1.品种选择。优质稻品种是指米质达部颁三等以上优质 食用稻品种。目前我省生产上应用的部颁二级以上及省 地产优质米评选金奖品种主要有:佳辐占、甬优 9 号、 两优 616、中浙优 8 号、中浙优 10 号、泸优明占、花 2 优 315、甬优 17、广 8 优 673、恒丰优 387 等。 2.合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植业 生产技术 操作 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