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docx
《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 道德经强调要敬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反了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惩处。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日才被大家相识。教化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化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1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
2、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剧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非常渺小,力气非常微弱,人生非常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
3、”就是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干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
4、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纷繁芜杂,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响彻云霄,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珍贵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峻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想范文2 信任许多人都听过“道可道,特别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才智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
5、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顺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许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特别好的跑步文化,间或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得精致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熬炼的人来说是须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假如要追求速度,那更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
6、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一般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困难,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许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略微困难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娴熟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须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当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
7、小案例我们更简单理解,老子提倡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实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记,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许多思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
8、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怜悯、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简单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化。 道德与教化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实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化,教化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相识更清晰,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
9、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推断道德的标准是不准确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溢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心情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心情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歼灭心情,而是要把坏心情转化为好的心情。 心情也分为个人心情与社会心情,在群体压力下个人心情可能会受到社会心情的影响,假如完全放弃个人心情而遵从社会心情,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后心 感想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