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ppt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导学案.ppt(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刺客杀手 一心杀人,却赢得无数人的尊敬战国策战国策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虏虏赵王(赵王(ll)樊)樊於於期(期(ww)拊拊心(心(ff)戮没戮没(l ml m) 骨骨髓髓(susu) 刎刎(wnwn)揕揕其胸(其胸(zhnzhn)变)变徵徵(zh) (zh) 濡濡缕(缕(r)偏偏袒扼腕袒扼腕(tn wtn wn n) 惶惶急(急(hung)被八创被八创(bi chung) 箕箕踞(踞(j)一关于战国策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汉_所编的_ 一书,该书“长于叙事,精于描写”,课文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试根据
2、情节先后,将下列事情或场面排列起来(将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A易水送别 B图穷匕见 C配备助手 D怒斥太子 E准备信物 F厚遗蒙嘉G倚柱笑骂 H顾笑武阳 I准备利刃_。 二、探寻背景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
3、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三、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高兴。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四、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
4、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0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 五、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方位名词作动词
5、,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2.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六、文言句式: 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
6、持尺兵 七、重点实虚词 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7、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八、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翻译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樊将军因为无路
8、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愿大王少假借之
9、,使毕使于前。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
10、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十二、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u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 ”,“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 得
11、约太子也。”u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 水,慷慨悲歌。u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 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u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 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 雄气概,值得称道。十三、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
12、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
13、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二)、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
14、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
15、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三)、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
16、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梳理内容梳理内容学习字词学习字词一、准备。(1-6) 二、诀别。(7-9) 三、刺秦。(10-18) (1)简介背景。简介背景。(1-2)(2)准备准备“信物信物”。(3-4)(3)准备武器。准备武器。(5)(4)配备助手。配备助手。(6)(1)、怒叱太子。、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易水悲歌。(9)(1)、计见秦王。、计见秦王。(10-11)(2)、勇刺秦王。、勇刺秦王。(12-17)
17、(3)、壮志未酬。、壮志未酬。(18)设九宾图穷匕首现箕踞以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收 其地,进兵北其地,进兵北略略地,至燕地,至燕南南 界界。 太子丹恐惧,太子丹恐惧,乃乃请请荆荆卿卿曰曰: “: “秦兵秦兵旦暮旦暮渡易水,则虽欲渡易水,则虽欲长侍长侍足下,足下, 岂岂 可可得得哉哉? ”? ”荆卿曰荆卿曰: “: “微微 太子言,臣愿得太子言,臣愿得谒谒 之。今行之。今行 而而无无 信信, 则秦未可则秦未可亲亲也。也。 夫今夫今 樊将军,秦王购樊将军,秦王购 之之 ( (以以) )金千斤金千斤, 邑万家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诚能得樊将军首,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 秦王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