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古画品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谢赫《古画品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赫《古画品录》.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谢赫 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532)以后,作者谢赫是活动于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生卒年难于确考。生平活动也缺少充分的文献记载。谢赫在古画品录序文中提出了评画的 6 项标准,简称六法,即:“气韵生动”,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骨法用笔”,要求用笔有骨力;“应物象形”,要求形象的描绘具有相应于对象的近似性和真实性;“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类别的对象设色;“经营位置”,指讲求章法构图的设计;“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即临摹复制。除“传移模写”外,各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列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新命题,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要求,
2、被历代看作是中国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创作、 欣赏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在六法中, 它起着统辖的作用,其他各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在谢赫的时代,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因此“气韵生动”主要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并且越出绘画领域。“气韵生动”的内涵,也由强调表现对象的气韵,延伸到强调表现艺术家审美主体的气韵,成为中国美学的特色和重要范畴之一。“气韵”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受顾恺之“传神”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品藻人物之风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运用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准则,对晋以来的绘画进行品评,在绘画领域中开创了以等第品评艺术的先例。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
3、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据他们的艺术造诣而将其分成六品: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江僧宝、吴柬、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
4、五品为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多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秤的标准,以致于“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南朝齐谢赫撰的古画品录 。全书 1 卷,收录了从三国吴至南朝齐代的 27 位画家,分为 6 个品级,评其优劣。书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们所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西汉的木版彩画。1979 年 3 月在扬州市西郊木椁墓中发现。共两幅。一幅为人物图 ,长 47 厘米,宽 28 厘米
5、,绘文臣武将各二,画法为墨线勾勒,敷以色彩,画面上的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艳明快,形象准确生动。另一幅为墓主人生活图 ,长 47 厘米,宽 44 厘米,画面分两部分:上部绘4 个人物,有墓主人,随从与婢女,下部为宴乐的场面,有乐队、伎乐表演和宾客。整个画面主题突出,疏密有致,气氛十分热烈,反映出贵州家庭生活情景。这两幅画是研究汉代扬州经济、文化状况的宝贵实物资料。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
6、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
7、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虽然“六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手段。 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
8、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一方面也是当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所以这一分别等第的方法,和“气韵生动”的概念,都和当时评论人的风气有关系的。除画品以外,当时还有诗品 、 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评论人物分别等第的方法。谢赫古画品录中对于画家的评论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保留了可贵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陈朝姚最的续画品 ,唐朝李嗣真的后画品 ,僧彦悰的后画录 ,这就开始了中国绘画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张彦远汇集成历代名画记 。谢赫,南朝齐、梁人,事迹不可考。善画,尤善人物肖像。“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有
9、很强的默画能力,有一定创造精神。但由于他撰著了画品 ,更使他作为绘画理论家而享名后世。因画品中收有卒于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四年 (532)的画家陆杲,故推断该书约成书于梁武帝之时。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 、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 宋史艺文志中称此书为古今画品 ,明刊本则标名为古画品录 。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 盖众画之优劣也”, 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 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特别是提出了“画有六法”,不但全面地概括出绘画批评的艺术标准,也完整地确立了绘画创作
10、的艺术规范,成为绘画美学思想优秀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对三国至齐梁间的 27 位画家列名品评,而且根据作者亲见的作品,将这些画家的题材、技法、师承关系、艺术风格等加以论述,因而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保存了宝贵的资料。 画品一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谢赫“六法论”与书法艺术谢赫(479502 年)是六朝时期南齐的肖像画家兼评论家,他总结了过去绘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作的成果,创造出一篇言简意赅、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绘画理论古画品录 。这篇著作的精华所在就是文章一开始所提出的“六法论”。他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
11、,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所谓“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就是画面上表现的东西要有韵律,有生命,有思想感情,总而言之就是要“神似”,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打动每一个观赏者。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要看画面所表现的“骨法用笔”如何,即线条勾勒是否得体到位,整个形象是否显出骨力等等。如果用笔不当、失度,违背规律,就会使画面失去精神。用笔从何而来的呢?是来自客观物象本身,并非臆造。所以要“应物象形”。就是看它轮廓是否正确如实,神采是否一致,不能画虎类犬。做到了这点
12、还要看“随类赋彩”如何。要看画面的颜色是否合于该物象应有的色彩,就是必须以自然为师才行。“经营位置”是看看画面上的整体结构布局是否合适,是否疏密得体、轻重适宜、大小合度、远近得法。这就需要依据客观实际,又要从内容出发,合乎规律的进行构图才行,使物体互相联系成为一个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的完整作品。“传移模写”,是指除了以上师法自然外,还要以古人为师和吸取别人的好经验,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和复制, 这是任何从艺者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六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气韵生动”是画品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首,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对书法艺术也
13、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蕴藏着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用笔、用墨、结体、章法,及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临摹,更重要的是“气韵生动”也可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揭示书法艺术本质的一个完整概念,它包括有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律动等等含义,是书法艺术应遵循的不二法门,已深深凝铸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气”是指我们先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最高观念,万事万物都以“气”为其本源。书法家贯“气”于心,从而作品中方能具有与宇宙相通的混融之气。“韵”指旋律、韵律,是主体通过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对线条的一种有节奏的抒发、感受。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黄庭坚
14、云: “书画以韵为主。 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可见,“气韵生动”已成为书法艺术的生命线和主要特征。“骨法用笔”,寓指书法中笔法。所谓笔法,含义有二:一是研究点画形态之变化,二是研究笔毫之运动。“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靠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藏露、曲直、向背、肥瘦等对立因素表现出来的,用笔的中侧、质感、韵律、笔势、骨力等为不逾之理法,不能易之。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等,前辈书家深入细心的感悟生活,总结经验,创造性的丰
15、富笔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我们要在学习先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书法语言。“应物象形”,寓指书法中结体。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载体,是因为汉字的象形性,具有空间意识,这就给书家对字体的处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书写时要符合协调对比、 变化统一等形式美的原则, 字的空间安排要“自得盈虚”, 字与字之间要“相承起伏”。王羲之曰:“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君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促其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唐欧阳询总结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能容针”,可见,不同时代书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结字审美观念和书写标
16、准。“随类赋彩”,寓指书法中的用墨。国画中的“五墨”是指焦、浓、重、淡、清,“六彩”指黑白、干湿、浓淡。如能将国画中的墨法恰当的运用到书法创作当中,定会呈现出墨的韵味及微妙奇幻的色彩变化。古人云:笔墨之道,有笔则有墨,无笔则无墨。“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墨之血也”。可见古人对用笔的重视,以水墨并称,墨处于从属的地位。用墨必须以笔法为基础,以势力为后盾,以节奏为依托,才能表现墨色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明代书家王铎“涨墨法”的运用,就是在笔法纯熟、功力深厚基础上的成功尝试。墨的效果如何,同时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缓急和纸质也是密切相关的。“经营位置”,寓指书法的章法。章法就是通篇的置陈布势。欣赏书法
17、作品,第一眼印象便是章法,故立意谋篇为学书之大事。章法由点画、结构、墨法、笔势组合而成。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冯班所谓“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学书不但要从笔墨处求章法,更要从无笔处求章法。“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钟鼎之文,章法大小错落,如丽天繁星;篆隶之字字距疏行距密;杨凝式“韭花帖”笔势裹束,疏而不远;张瑞图、黄道周等行草字距密行距疏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不同的形式美。“传移模写”,寓指学习书法无捷径可寻,临摹古代碑帖墨迹是学书的重要途径。学习传统,目的在于把握其内部客观规律,以古人之规矩 ,运我之性灵。临摹之法,一要观察得仔细;二贵于从形似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画品录 谢赫 画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