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思想中的“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子思想中的“勇”.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哲 学 研 究论孔子思想中的“勇,万绪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阳江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仁”“勇”是并重的。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中的“勇”关注不够。“仁”是核心,源于人心, 其实“勇”也源于人心,它需要以“知”为前提,以“礼”、“义”为限度。作个纵横比较则更有意思,孔子之“勇”和柏拉图有相近之处,它也是孟子和荀子之“勇”的源头。关键词:孔子 勇; 仁; 义; 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论及儒家就自然会提到“仁”“义”评判社会的,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国攻打陈“礼”“知”等范畴,但不知从何时起,受儒家思想直接影响 国,
2、陈国的西城门被破坏, 于是派遣那些降民去修城门,此的儒者却和“迂”、“呆”、“腐”、“酸”联了姻,儒家和“勇”的时孔子从下面经过却没有扶轼致意, 子贡便问孔子为什么联系似乎不大。其实勇敢精神早在孔子时已扎根于中国人这样做, 孔子说: “国亡而弗知,不智也; 智而不争,非忠也;的思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个性特征。目前学界也是亡而不死, 非勇也。修门虽若众,不能行一于此, 吾故弗式普遍关注“仁”“义”“礼”“知”等内容,唯独对勇的关注很欠也。”“智”、“忠”、“勇”这三个方面,陈国人没有一样能做到缺。即便是对“勇”作过研究的学者,也多是从伦理学与心的, 假如孔子当时看到陈国人英勇抵抗楚国直到生命
3、的最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的。些观点都有合理之处, 但它们也后刻,一定会扶拭致礼的, 但是情况恰好相反,所以孔子没有片面的地方。因为在历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有扶轼致礼。多德、 黑格尔、 孔子、 孟子、 庄子、苟子、孙中山等都关心过“勇”是以“仁”为归宿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仁”是“勇”这个话题, “勇”成为人类相通的智慧。所以,从思想史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仁”应当成为人们思想修养和的角度研究“勇”,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勇”,对于今天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勇”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不正确理解“勇”和践行“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对孔是以“仁”为指向,那就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勇
4、”了。子思想中的“勇”作些分析。“勇”要以“知”为前提。“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在孔一、“勇”是与“知”、“仁”并列的“三达德”子的思想中, 人要知道“命”和“礼”,这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在论语和中庸中,共三次出现了孔子关于“知”、知, 不学习的人就会“不知”即不明事理、不知道礼仪规范“仁、“勇”三达德的言论。在这些言论中, 孔子把“知”和等。这种人如果仅凭着一股勇气而行事, 就会“乱”。结果就“勇”放在与“仁”相提并论的位置上。毫无疑问,“勇”在这 像子由一样,虽然在好勇方面超过自己的老师, 但是由于里已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勇德”。孔子认为“智、仁、勇”相统“无所取材”即像朱熹所说“不能裁度事理
5、”,就不能适于一才是完美的人格,这也是他终生所追求的目标,他说:义,即使再勇敢也达不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勇”要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发挥作用。孔子曾说“巧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孑子自己认为这是他要达到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 知而好谦必贤。”一个懂得团的目标, 而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已经具备了这三种道。孔结集体的、勇敢又喜好争强的人必然胜任使命,相反,一个子用“知”“仁”“勇”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也是以这种标准去只懂得“匹夫之勇”的人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在丁雪枫的孔子勇德思想评介中,认为勇并非一开始就是德,它成为德是有其历吏过程的,即当它排
6、除了私利和草莽之后,就成了勇德。赵清文的作为美德的“勇”也提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勇”都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还有赵春苗的试论孔子的“勇”德等文章, 其立论基础都是把“勇”作为一种道德,即他们都是在伦理的范畴中探讨“勇”的价值和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勇”的本义是一种激发起行动力量的气。收稿日期: 卜作者简介:万绪珍(一)女,湖北十堰人,讲师, 从事先秦儒学研究。学理论二、理解“仁”是理解“勇”的前提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一旦没有“义”而勇敢,结局就“乱”和“盗”只有在“义”的指导下,君子才会有大无畏的精神去做正义的事情。孔子还说: “见义不为,非勇也。”如果知
7、道是正义的事情而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这几乎是学界的共识。“仁”有体有用,体用结合。孔子在论述“仁”的理念时, 是用体用源的立场去分析的。这个源就是“人心”, 更为明确地说,最基础的就是人的真情实感,“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木讷”是人的真实情感, 这种人是实实在在的老实人,虽然不一定是“仁”,但确实是接近“仁”了,孔子又说“巧言令有去做, 就等于没有“勇”,这不是一个勇者的品质。所以,既要有“义”,又要有“勇”,要以“义”去引导“勇”,不义的事情不要一往无前, 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勇”要以“礼”去规范。在宗法等级社会中,“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孔子在解释其思想的核
8、心色, 鲜矣仁。” 这种人是为了讨人喜欢, 阿谀奉承,他们是不可能成为“仁”人的。当载予说应该改革“三年之丧”时, 孑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爱其父母乎!”父母生下子女后, 爱护他三年, 现在天下都是这样的替父母守孝三年,载予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三年的爱护吗?可以看到, 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所以孔子说载予“不仁”,而不是说载予“不孝”、“不义”或“无礼”,因为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仁”是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这种源于人心的“仁”,在具体的行动中,则体现为对恭、宽、信、敏、惠的遵循, 后来“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这种爱也必须是一种
9、真情实感。亲子之爱是一个典型,大而化之, 就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升华为“亲亲”、“爱人”、杀身成仁等。“仁”这种道德品质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它在知、情、意、行方面都达到了理想的高度,从个人良好的品质出发, 到“明明德于天下”,这样的“仁人”当然不会懦弱,一定是勇敢的。从孔子与子贡观于东流之水这段对话看的更明显, 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者, 何也?”孔子日: “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似德,若有决行之, 其应佚, 若声响, 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君子喜欢观大水,是因为大水有诸多的美好品性,其中毫不犹豫、 无所畏惧就像人的“勇”一样,这是君子所欣
10、赏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的境界是不及“仁人”的,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性,“仁人”一定会有,所以“仁人”也必然具备水那样所无畏惧的品性。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如果说“仁”源于“人心”,那“勇”又何曾不是源于“人心 ?因为孔子认为“仁人”一定是勇敢的,如果能够做到“当仁不让于师”,那一定是心中固有的力量在推动着他,这种力量使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是由于那种强有力的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才会有这样行动上勇敢的表现。因此,勇敢也是源于“人心”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的,勇敢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的德”,其意义和价值取决于它的
11、价值和内容。如果勇敢的人心中没有“仁”这个内容,那么严格地说,这种没有“仁”所指导的“勇”,还没有真正进入道德的范畴。三、“勇”与“义”、“礼”的关系“勇”要以“义”为导向。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范畴“仁”时,曾经说:“克己复礼为仁。”,在当时,“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君子以此为尊敬然”。因此,“礼”在宗法社会中,既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关系和纽带,又是社会稳定的润滑剂,任何人的任何行动, 都要接受礼的规范。在孔子和子贡谈论“君子有恶乎”时,孔子说“恶勇而无礼者”,子贡说“恶不孙以为勇者”。“无礼
12、”、“不孙”,都是违反“礼”的约束、拒绝“礼”的规范、破坏礼制的行为。所以孔子指出“勇而无礼则乱。”,“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四、孔子之“勇”与柏拉图之“勇”的比较柏拉图和孔子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一位对西方哲学有巨大影响, 一位对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有重大影响。他们都谈到“勇”这个话题。对他们这方面的思想进行比较, 就更能全面理解孔子的“勇”的思想。其相同之处在于:首先,“勇”具有社会性,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两位哲人身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 见解却如此契合。柏拉图认为要用音乐和体育教育人,使人的激情部分得到合理的控制,就会发展成为“勇”,他认为兽类的“勇”虽然有类似的表现,却不属于“勇”。孔子更认为
13、要不断教化人们, 孔子曾说:“口欲味, 心欲佚, 教之以仁。心欲兵,身恶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口好声,教之以义。易日:“艮其限,列其寅, 厉熏心。”诗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喜欢辩论却胆小怕事, 就要以勇敢教育他, 他的学生子路是他教化对象中的一个典范。其次,“勇”是人所固有的素质。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就像不会褪色的布料,“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不易受任何外界的影响所干扰或改变。”孑子也认为勇是“仁”者所当然具有的品质,“勇”并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内在于人的。再次,“勇者”不会惧怕死。在理想国中,当别人问“如果一个人心里怕死能勇敢吗?如果要他们勇敢, 我
14、们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要不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 使他们不怕死?”回答是“不能”和“要”。勇敢的人是不会怕死的, 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人们, 使其不怕死,其实孔子也有这种意识,所以才会有那种“杀身成仁”的气概,这是要具备“勇”的气质的。他们二位的思想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柏拉图明确地说“勇敢是一种保持。”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着的关于可哲 学 研究怕事物的信念, 不管是在痛苦的时候还是在快乐的时候,都抱着这种信念不动摇。 可怕事物 是立法者在教育中告诉他们的事情。这是以法律来规范“勇”。但是孔子的“勇”取之也。”可见孟子的“勇”融入了孟子的核心思想,“气”“义”“王道”被吸收,比孔子更进了一步。与孟子
15、同时代的苟子, 也是儒学的重要继承者,他也发展了孔子的勇敢观, 在荣辱篇第四中,他对“勇”作了细分, 其中有“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只为了吃喝,什么都不怕, 是“狗彘之勇”;只为了“利”、“财货”而果敢,是“贾盗之勇”;没有什么目的,单纯是不怕死, 是“小人之勇”;只要是“义之所在”,可以什么都不顾及而一往无前,这种勇敢是“士君子之勇”,可见苟子在对“勇敢”做分类的时候,明显是以“义”“利”为标准的,则侧重于德性对欲念的抑制, 要以“礼”、“义”来制“勇”。也可以说中西法治和德制的不同传统在这里已初见端倪。其次, 柏拉图的勇敢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的激
16、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不忘理智教给的关于什么是惧怕,什么是不惧怕的信条,那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因此,没有理智就无从谈勇敢。但是孔子的“勇”则更多的强调用“义”为导向和用“礼”去规范,而忽略了人的理智和思考。五、 孟子和荀子之“勇”那种为了个人利益的勇敢就是前三种,不值得提倡, 最后一种勇敢是纯粹为了“义”,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分类方法另外, 苟子认为“勇”要有一定的限度,他说:“勇而不孔子之后,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勇敢观。首先,他把“勇”分为“大勇”和“小勇”,在梁惠王下“交邻国有道比孔子和孟子的思路更加清晰。乎”这篇中,齐宣王说自己“好勇”,孟子便机智的回答“
17、王见惮者,贪也。”“勇而无惮,是天下之所弃也。”他认为人不能勇敢得太过分,如果勇敢到不知畏惧的程度,请无好小勇。赴抚剑疾视日:彼恶敢当我乎! 此匹夫之勇, 一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接着就赞美“武王之勇”和“文王之勇”,意在表明希望齐宣王实行“王道”和“仁政”,这才是“大勇”。总之,匹夫之勇是“小勇”,“王道”和“仁政”是“大勇”,为政者不能为“小勇”, 而要为“大勇”。那就是“贪”了,这是社会所厌弃的。勇敢终究要受到“知”、“仁”“礼”“义”的限制,该惧怕的时候还是要惧怕,这就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又如,在大略篇第二十七中,苟子认为“勇”要以礼为约束,“勇果而亡礼,君子之所憎恶也。”这跟孔子的观
18、点是一样的。另外, 孟子在公孙丑上的这一章里,提到历代学者经常探讨的命题如“不动心”、“言勇”、“知言”、“养浩然之气”等,在这一系列的命题里, 更容易看到孟子所谓的“勇”居于什么位置以及怎样“养勇”。公孙丑问孟子怎样才能总之, 对于君子来说,“勇”是他们应该追求的“三达德”之一,对于还没有具备这“三达德”的普通人而言,“勇”是推动人们在“知”的前提下去为“义”、“礼”之事的行动力量,达到“仁”的目的,如此不断反复,他们也可以成为具有“三达德”的君子。孔子对“勇”的思考和实践,引发了后代“不动心”,不以喜怒哀乐而损其冷静, 孟子回答是“养勇”,其中举了几个例子, 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分别是如何
19、“养勇”的,在这三人中,第一个纯粹是血气之勇,第二个“不惧怕”、守气,比第一人更得其要,相形之下,曾子最得其要,学者的种种的反响,尽管这种呼声时高时低, 但这种思想的精髓是不会消失的,尽管后期的儒生被人形容成“手无曾子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吾往矣。”曾子同孔子对“勇”缚鸡之力”、“胆小懦弱”,但这毕竟是时代的悲剧,与孔子是同样的态度,即只要自认为有理,就不会陷。其实孟子就是认为仅凭“气”而不得其要是不能“养勇”的,“养勇”就要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守气”和“守约”,其实“养勇”就是“养浩然气”,有了“浩然之气”,就会“不动心”。什么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集义所者, 非义袭而无关。只有这样系统地理解孔子之“勇”,并把它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孔子思想以至儒家思想。参考文献:柏拉图 理想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 ,” “”, ” ” ” ” ”。”。,。 :; (责任编辑田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