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教学案例(片段)点评及反思 (2).ppt
《精彩教学案例(片段)点评及反思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教学案例(片段)点评及反思 (2).ppt(2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彩教学案例(片段)点评及反思宣汉县教研室 张宁QQ: 416585136手机:13079092202办公室:5223457A、15的认识 数的认识数的认识认识数“1-5”v老师请小朋友观察图形,逐步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上画了些什么。v 比如:“一只梅花鹿,一只小鸟,”。老师指出, 1只梅花鹿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并随手贴出一根小棒。v 一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v 让学生知道:一根小棒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一个东西”,凡是一个东西都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v 一根小棒所表示的数,写出来就用数字1表示。【点评】v这一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小棒符号”,逐步去掉现实对象的其他无关属性,使学生经历将数从
2、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并体会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初步渗透1和一个实物的对应关系.巩固和拓展练习一(说话练习)v师:谁能说说自己的学习用品中哪些可以用数字师:谁能说说自己的学习用品中哪些可以用数字1表示。表示。v生:我有一本书,一支铅笔,一本本子,一块橡皮。生:我有一本书,一支铅笔,一本本子,一块橡皮。v师:(随时纠正学生说错了的量词)师:(随时纠正学生说错了的量词)v师: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到了有一个老师。那么,我们这些小师: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到了有一个老师。那么,我们这些小朋友怎么用数字朋友怎么用数字1表示呢?表示呢?v(老师边说边用手朝全体同学画了一个大圈。)谁想好了谁(
3、老师边说边用手朝全体同学画了一个大圈。)谁想好了谁就说。就说。v生:一帮小朋友。生:一帮小朋友。 v生:老师,我说,一班小朋友。生:老师,我说,一班小朋友。v师:好!他俩说得都对!但讲师:好!他俩说得都对!但讲“一班一班”好些。好些。v师:再想想,教室外、操场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师:再想想,教室外、操场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来表示?vv师:用数字师:用数字“1”表示的事物能不能说完?表示的事物能不能说完?【点评】v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说出1的应用,由近及远,由里到外,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1和实物的对应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以及思
4、维能力.巩固和拓展练习二v(1)老师拿出)老师拿出5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木块,请学生数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木块,请学生数完后从完后从5块中拿出一块。块中拿出一块。v(2)老师把这)老师把这5块木块按块木块按2、3块分成两堆,请学生块分成两堆,请学生到讲台前,分别拿出两堆中到讲台前,分别拿出两堆中1堆,并说出拿的一堆堆,并说出拿的一堆是几块。让学生感知,都是一堆,但是每一堆里的是几块。让学生感知,都是一堆,但是每一堆里的木块有多有少。木块有多有少。v(3)老师请大家举起准备的)老师请大家举起准备的5根一捆的小木棍。并根一捆的小木棍。并把各自的一捆小木棍放在桌子上数一数,分一分。把各自的一捆小木棍放在桌子
5、上数一数,分一分。分完了说说分几堆。再请学生把分的分完了说说分几堆。再请学生把分的“堆堆”收在一收在一起。起。【点评】v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在使学生认识1的同时,渗透了“1和多”的辩证思想:多中有1,1中有多;也渗透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根和1捆的关系,1捆可以分成几小堆,几小堆可以合成1大堆.教师采用的渗透方法巧妙、自然,符合一年级儿童的接受能力,也使课上得有深度。【总评】v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要把握以下几点:v(一)让学生学会数数,建立起数与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知道数到的最后v一个数,就是总数。v(二)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v(三)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熟练
6、地掌握数的组成,不仅可以加深对1到10各数的理解,还可以为学习加减法做准备。v(四)学会正确读写110以内的数字也是本阶段的学习重点。教师要指出字的结构和笔缑,做好书写示范,注意从一年级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在教学1的书写时,老师指着“田”字格中用虚线标出的1的位置,向学生说明,写1的时候不只是要注意写得直,还要注意从“田”字格的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到左下角收笔.要“一口气”写完.并注意指导学生握笔和写字的姿势。从数学的视角分析教学过程v1.分类(构建集合)分类(构建集合):构建等价集合类。v2.建立图像模型建立图像模型:v 用小棒表示等价集合中元素个数,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
7、角度观察事物,形成关于自然数的表象。v3.建立符号模型建立符号模型:v 用数字刻画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v4.自然数的应用:自然数的应用:v 理解每个数所代表的实际数量,用数表达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多少。教学的过程,与用集合描述的自然数的概念是一致的。自然数表示有限集的数量特征。每一个自然数正是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一类有限集的共同的数量特征。在上面的片断中,教者先让学生考察包含了一个元素的有限集,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个”,初步建立起关于自然数1的概念。v_从数的含义,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v 凸显了数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学习论)的视角分析从学生学习的(学习论)的视角分析
8、v符合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符合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分析比较辨别一类事物的具体例子抽象出各个例子的共同属性概 括 出共 同 的本 质 属性 ( 内涵),根 据 新概 念 的内 涵 明确 新 概念 的 外延 , 形成概念。明确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关系,扩大或改组原有认知结构从教育的视角分析从教育的视角分析 v v 教师采用的方法自然、巧妙,符合一年级儿童的接受能力,也使课上得有深度。注意养成学生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B、“1120各数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有一天,一位猎人捉到了几只小兔子。
9、(课件出示图片:3只小兔) 1、数3只小兔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兔?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v猎人为了把兔子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摆出了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兔 (课件动画出示3个石子) 2、数8个石子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看看猎人第二天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免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师:这回太多了,一眼看出来有点困难,请你先猜猜,大约有多少?师: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少,我们就要数一数。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数(一个个地数)设计意图:v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摆出3个小石子,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多少。摆出8个小石子时,学生也能马上点数出数
10、量,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两个两个地数。当摆出15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下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二、体会10个一是1个十v1、圈一圈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 提问:怎么摆石子,就能让猎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个石子放一边再数剩下的5个 (生没有想出此办法可由教师给出)v教师说明:适时候来了一个聪明人,他数出10个小石子放在一堆,还圈了一个圈。v课件动画演:v提问:他圈了几个石子?为什么这么圈?v 生:
11、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v 师:你太聪明了,帮助猎人很快地数出了石子的数量。 设计意图:v 通过设问“怎样帮助只会用手指数数的猎人数出石子的数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想到每个人有10个手指,用手指数教只能数到10,进而想到把10个小石子放一起。这时通过聪明人的方法引发部分学生共鸣:可以把10个小石子放在一起并通过圈一圈突出10个小石子是一个整体。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数数时可以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感受到这样数数的方便,初步感受十进制。2、摆一摆v师:又过了一天,猎人捉到了 12只小兔。这次请同学们用小棒替他摆一摆。要求:摆出12根小棒
12、,看谁能摆得让大家一下就能看出是12。v 摆法l:2根2根地摆v 摆法2:5根、5根、2根v 摆法3:10根、2根v展示不同摆法,全班汇报交流v (大多数学生摆出两堆:10根2根)v 师:把12根小棒分成10根、2根一下就能看出是12设计意图:v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在展示不同摆法后,通过对不同摆法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将12根小棒分成10根和2根这一摆法既简单又清晰,可以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由此活动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愿意把10当做一个整体。 3、捆一捆v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心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v (板书: 10个一)v这10个
13、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橡皮筋把它们捆成一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 够10根捆成1捆,10个一是1个十。 (板书:10个一是1个十)v (观看课件动画演示:10根小棒捆成1捆)v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是1个十,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设计意图:v通过“捆一捆”这个动作,让学生体会到10个一是一个整体,接受井认可“10个一是1个十”。通过这个活动也使学生再次感受十进制,明v确了在操作中够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为计算中“满十进一”作铺垫。三、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v11的组成v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v师:1捆表示1个十,1根表
14、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v(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v 12的组成v 提问:添上1根小棒,现在是多少了?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2?v15的组成v带领学生1根1根地添小棒,添至15根。v提问: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5?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v 19的组成v 请大家快速摆出19根小棒。v提问:你是怎么摆的?又添上了几根?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9?v19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0的组成v v 提问:老师再添上l根是v (老师指平台上的l捆)提问:这不只有1个十v吗?你们怎么说是20呢?v 师:又够10根了,又要捆1捆。提问:现在是几个十了?v 拓展延伸v 提问:
15、3个十是多少?6个十呢?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设计意图:v11、12的组成是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数的组成,井能用规范语言说出11、12是v由几个十、几十一组成的。之后一根一根地添小棒,添到15再次练习数的组成并通过一正一反两个设问对15的组成加以巩固理解,然后直接到19,让学生直接摆出19根小棒,学生可以继续一根一根地添,也可以直接添上4根,为20以内不进位加法作铺垫。最后通过教师添小棒这一动作引领学生思考“另一个十在哪儿”,让学生体会够10根又要捆一捆,再次深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这样能使20的组成的教学水到渠成。v教师说明:v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10支笔捆1捆,10本书包1包,10
16、个球装1盒,10个珠子串1串它们都是1个十。五、数数游戏v 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20v 2、一个一个地数,从8数到12v 3、一个一个地数,从19倒着数到14v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v 5、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设计意图:v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v并练习正数、倒数、拐弯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六、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v1、摘星游戏v 出示图片v(1)看图说出五星后面藏着的数。v (2)从10读到20,再从20读回10v 教师:尺子图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2、“数娃娃”游戏v (1)点名(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忙片上号码为020)v 教师点名:
17、比14小的数起立,比14小1的数v起立,比15大的数起立,13和16之间的数起立(2)猜数v师:老师手中的数,在10和20之间,离10比v较近,提问:你们猜猜是多少?猜15行吗?能是18、19吗?v 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我这个数比10大2设计意图:v通过看尺子图,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同时感受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渗透数轴的直观模型。通过“数娃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20以内数的大小。在点名、猜数的游戏中,通过给定的条件和信息,逐步缩小范围,逼近目标。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七、序数:上台阶赢大奖v课件出示图片,动画演示v 提问:小男孩上到了第几个台阶?v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
18、知识,猎人也受到C、一个教学片断及其质疑v 一节小学数学“两位教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研究课中,教师先出示情境,而后提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为数甚多的学生很快提出“共有多少”等问题,并列出算式“28十4”,教师接着发问“28+4等于多少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32”。v“学生已经会了”这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随着对子女教育的逐渐重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即将讲的新内容早就“会”了。学生“会”了该怎么教呢?会了就理解了吗?这些都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上面的课例中,执教老师是这么做的:v 师:噢,大家都知道是32呀,很好!你能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
19、看看到底是不是32呢?(学生摆小棒活动结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彰仪的展台上演示“摆的具体过程。学生在左边摆出2捆小棒和8根小棒,右边摆出4根小棒)v师:怎2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多少根呢?v (学生把零散的小棒中的10根捆成l捆,小棒变成3捆小棒和2根小棒)v 师:(拿起学生新捆的一捆小棒)这一抽小棒里有几个一呢?v 生:有10个一v师:也就是说,10个一表示1个十,所以要捆成一捆,非常好!v 师:我们还可以借助计数器来计算(教师马上拿出计数器)v 谁能用计数器演示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v (一位女生到前面演示,她在计数嚣算珠的十位上拔了2个珠子,在个位上拔了8个珠子)v 师:这里为什么
20、只拨2个珠子呢?v 生:(手指指着第二列上的红色球)这里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珠子表示20v 师:也就是说计数嚣十位上的2个珠子和我们刚才摆的2捆小棒,都可以表示20v (学生在个位已有8个珠子的基础上,继续拨4个珠子,随后发现没地方放了,思考片刻,先拔T了2个,此时,已经满10个珠子,他又把个位上的10个v珠子全部拨回去,在十位上拨了1个珠子)v 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呢?v 生:因为个位上满十了没地方放了,所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替代这里的10个珠子v 师:也就是说,个位上的10个珠子相当于10根零散的小棒,拔回个位上的10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就相当于把零散的10根小棒
21、捆成1捆。v (学生最后在个位上拔了2个珠子)v 师:这里的2个珠子表示什么呢?v生:2v师:相当于捆后剩下的2根小棒v (教师停顿了10秒,学生们小声议论一番,纷纷表示赞成女生的观点)v教师接着提出“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该怎么计算?”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包括接着“数”(即28,29,30,3l,32),口算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借助“摆小棒”的多媒体动画课件,结合计数器,解释了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强调“满十进一”,并和学生探讨这里的“一”的具体含义。v学生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还让他们摆小棒、拨计数器,岂不是“多余环节”吗?直接进行“列竖式计算方
22、法”的教学,将重点直接放到关于28+4=32的各种理解(如,4可以拆成2与228+2=30,30+2=32;等等),或者进行大题量的训练,不是更直接、更有效吗?教学审视v 在前文,学生“会”的只是“两位数加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但未必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即“懂法不懂理”。而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中“数位”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位值制。课例中的教师采取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从教学的视角审视,其核心在于,巧妙地化解了难点让学生“既懂理又懂法”。v 首先就这节课而言,小棒是实物“十个小
23、棒一(整)捆”源于现实生活,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拥有这种生活经验(或者拥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让学生摆小棒计算,就是结合实物“几捆小棒、几个零散的小棒”,建立28+4中的算理“十个一(整)捆”,2(整)捆、余8个零散的小棒,又拿来4个零散的小棒,两堆零散的小棒可以凑成“一(整)捆”和2个散的小棒,合计3(整)捆零2根小棒。这恰恰是借助“(整)捆”帮助学生建构“十位”的概念,巧妙地化解了第一个难点。v其次,借助计数器上的算珠,先拨出28,即十位上有2个,个位上有8个,再拨来4个放在个位上,此时,实物显示,个位上有12个,“放不下”了!需要将10个“兑换”成十位上的一个,即进位,于是,十位上有3个
24、珠,个位上扣掉十个珠,还剩2个。因而,28+4 =32。实际上,这是借助计数器化解“满十进一”这个教学难点。v最后,采取列竖式计算28+4,要求数位对齐,个位上的4与上一行的8对齐,满十必须进一得到32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的外显形式。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们对于“究竟为什么需要个位与个位上下对齐”已经心知肚明。v 因此,在学生已“会”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依然让学生经历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的过程,看似“多余”,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的视角审视,这些“多余环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十位”的含义,“满十进一”的合理性,以及“数位分别对齐“
25、的含义。进而,抓住教学关键,化解教学重难点。 “多余环节”必须体现浓厚的学科韵味、深刻的学科内涵v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多余环节”,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不宜简单地评判是否多余。v许多似乎“多余”的教学环节,其实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学科思考的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建构真正的学科理解,最终形成良好的学科直观。v 这种目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算法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算理的逐级抽象过程,这也是学科自身的需要。在课例“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v开始是结合实物“几捆小棒、几个零散的小棒”,建立28+4中的算理。“十个一捆”,这是实物直v观层面的抽象,恰恰是借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彩教学案例片段点评及反思 2 精彩 教学 案例 片段 点评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