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的背景及意义可编辑.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简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的背景及意义可编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的背景及意义可编辑.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 世纪 60 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分别是: 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 3K 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特征和绝对温标 2.725K 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与微波范围。1934 年,Tolman 是第一个研究有关宇宙背景辐射的人。他发现在宇宙中辐射温度的演化里温度会随著时间演化而改变;而光子的频率随时间演化(即宇宙学红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当两者一起考虑时,也就是讨论光谱时(是频率与温度的函数)两者的变化会抵销掉,也就是黑体辐射的形式会保留下来。1948 年,由旅美的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带领的团队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温度约为十亿度,则会残
2、留有约 510k 的黑体辐射。然而这个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1964 年,苏联的泽尔多维奇(Zeldovich)、英国的霍伊尔(Hoyle)、泰勒(Tayler)、美国的皮伯斯(Peebles)等人的研究预言,宇宙应当残留有温度为几开的背景辐射,并且在厘米波段上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从而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背景辐射的重视。美国的狄克(Dicke)、劳尔(Roll)、威尔金森(Wilkinson)等人也开始着手制造一种低噪声的天线来探测这种辐射,然而另外两个美国人无意中先于他们发现了背景辐射。发现196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Wilson)架设了一台
3、喇叭形状的天线,用以接受“回声”卫星的信号。为了检测这台天线的噪音性能,他们将天线对准天空方向进行测量。他们发现,在波长为7.35cm 的地方一直有一个各向同性的讯号存在,这个信号既没有周日的变化, 也没有季节的变化, 因而可以判定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无关。起初他们怀疑这个信号来源于天线系统本身。 1965 年初,他们对天线进行了彻底检查,清除了天线上的鸽子窝和鸟粪,然而噪声仍然存在。于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报上以在4080 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为题发表论文正式宣布了这个发现。紧接着狄克、皮伯斯、劳尔和威尔金森在同一杂志上以宇宙黑体辐射为标题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这个发现给出了正确的解释: 即这个额
4、外的辐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这个黑体辐射对应到一个 3k 的温度。之后在观测其他波长的背景辐射推断出温度约为2.7K。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在近代天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给了大爆炸理论一个有力的证据,并且与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 世纪 60 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197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进一步的研究后来人们在不同波段上对微波背景辐射做了大量的测量和详细的研究, 发现它在一个相当宽的波段范围内良好地符合黑体辐射谱, 并且在整个天空上是高度各相同性的, 只是具有一个微小的偶极各相异性:在赤经 11.30.1 h,
5、赤纬 42的地方温度略高,在相反的方向温度略低,人们认为这是由银河系运动带来的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COBE 的成果根据 1989 年 11 月升空的微波背景探测卫星(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测量到的结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非常精确地符合温度为 2.7260.010K 的黑体辐射谱,证实了银河系相对于背景辐射有一个相对的运动速度, 并且还验证, 扣除掉这个速度对测量结果带来的影响,以及银河系内物质辐射的干扰, 宇宙背景辐射具有高度各向同性, 温度涨落的幅度只有大约百万分之五。 目前公认的理论认为, 这个温度涨落起源于宇宙在形成初期极小尺度上的量子涨落, 它
6、随着宇宙的暴涨而放大到宇宙学的尺度上, 并且正是由于温度的涨落,造成物质宇宙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最终得以形成诸如星系团等的一类大尺度结构。WMAP 的发现2003 年,美国发射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的涨落的测量表明, 宇宙的年龄是 1371 亿年,在宇宙的组成成分中, 4%是一般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宇宙目前的膨胀速度是71 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宇宙空间是近乎于平直的,它经历过暴涨的过程,并且会一直膨胀下去。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在近代天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意义, 它给了大爆炸理论一个有力的证据。脉冲星概述脉冲星概述脉冲星(Pulsar),
7、又称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种,为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 而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漫长, 人们也根本觉察不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静。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恒星也很 “调皮”,变化多端。于是,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变星”。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是在1967 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 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 一开始,人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
8、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经过几位天文学家一年的努力,终于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快速自转而发出射电脉冲。蟹状星云脉冲星的X 射线/可见光波段合成图像正如地球有磁场一样,恒星也有磁场;也正如地球在自转一样,恒星也都在自转着;还跟地球一样,恒星的磁场方向不一定跟自转轴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每当恒星自转一周,它的磁场就会在空间划一个圆,而且可能扫过地球一次。那么岂不是所有恒星都能发脉冲了?其实不然, 要发出像脉冲星那样的射电信号, 需要很强的磁场。而只有体积越小、 质量越大的恒星,它的磁场才越强。而中子星正是这样高
9、密度的恒星。另一方面,当恒星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它的自转周期就越长。我们很熟悉的地球自转一周要二十四小时。而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竟然小到0.0014 秒!要达到这个速度,连白矮星都不行。这同样说明,只有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才可能扮演脉冲星的角色。这个结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因为虽然早在 30 年代, 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 而且因为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人们还普遍对这个假说抱怀疑的态度。直到脉冲星被发现后, 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 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 中子星才真
10、正由假说成为事实。这真是本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脉冲星是 20 世纪 60 年代天文的四大发现之一。至今,脉冲星已被我们找到了不少于1620 多颗,并且已得知它们就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脉冲星有个奇异的特性短而稳的脉冲周期。 所谓脉冲就是像人的脉搏一样, 一下一下出现短促的无线电讯号,如贝尔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每两脉冲间隔时间是1.337 秒,其他脉冲还有短到 0.0014 秒(编号为 PSR-J1748-2446)的,最长的也不过 11.765735 秒(编号为 PSR-J1841-0456)。那么,这样有规则的脉冲究竟是
11、怎样产生的呢?天文学家已经探测、 研究得出结论,脉冲的形成是由于脉冲的高速自转。 那为什么自转能形成脉冲呢?原理就像我们乘坐轮船在海里航行, 看到过的灯塔一样。 设想一座灯塔总是亮着且在不停地有规则运动,灯塔每转一圈,由它窗口射出的灯光就射到我们的船上一次。不断旋转,在我们看来,灯塔的光就连续地一明一灭。脉冲星也是一样,当它每自转一周,我们就接收到一次它辐射的电磁波, 于是就形成一断一续的脉冲。 脉冲这种现象, 也就叫“灯塔效应”。脉冲的周期其实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然而灯塔的光只能从窗口射出来, 是不是说脉冲星也只能从某个“窗口”射出来呢?正是这样, 脉冲星就是中子星, 而中子星与其他星体
12、(如太阳) 发光不一样, 太阳表面到处发亮,中子星则只有两个相对着的小区域才能辐射出来, 其他地方辐射是跑不出来的。 即是说中子星表面只有两个亮斑,别处都是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 中子星本身存在着极大的磁场,强磁场把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从两个磁极区出来,这两磁极区就是中子星的“窗口”。中子星的辐射从两个“窗口”出来后,在空中传播,形成两个圆锥形的辐射束。若地球刚好在这束辐射的方向上,我们就能接收到辐射, 且每转一圈,这束辐射就扫过地球一次,也就形成我们接收到的有规则的脉冲信号。灯塔模型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脉冲星模型。另一种磁场震荡模型1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脉冲星是高速自
13、转的中子星,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脉冲星。 因为当中子星的辐射束不扫过地球时,我们就接收不到脉冲信号,此时中子星就不表现为脉冲星了。脉冲星的一般符号是PSR。例如,第一个脉冲星就记为PSR1919+21。1919 表示这个脉冲星的赤经是 19 小时 19 分;+21 表示脉冲星的赤纬是北纬21 度。双脉冲星 PSRJ0737-3039A/B 的发现,让人们欣喜若狂。它是由两个脉冲星形成的双星系统。 能够发现双脉冲星系统, 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对 PSRJ0737-3039A 进行计算以后,科学家预言它的脉冲轮廓形状会发生较快的演化,甚至预言在2020 年左右,它的光束会由于轴线进动而从
14、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但是,仔细的观测结果显示, 预期的脉冲轮廓形状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化,这对科学家的打击可是不小。 预言的失败让我们感到, 脉冲星的灯塔模型似乎存在着问题。为什么脉冲星会发射“脉冲”?实际上,脉冲星并非或明或暗。它们发射出恒定的能量流。 这一能量汇聚成一束电磁粒子流,从星体的磁极以光速喷射出来。 中子星的磁轴与旋转轴之间成一定角度, 这与在地球上,磁北和真北的地理位置略有不同一样。 星体旋转时,这一能量束就象灯塔的光束或救护车警灯一样,扫过太空。只有当此能量束直接照射到地球时, 我们才能用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脉冲星。即使脉冲星发出的光在可见光谱内, 但由于它们实在太小, 离我们又很远
15、,所以我们无法探测到这种可见光。我们只能用射电望远镜探测它们发射出的强大的高频射电能量。脉冲星的发现1967 年 10 月,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安东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24 岁的乔丝琳贝尔检测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脉冲信号,它们的周期十分稳定,为1.337 秒。起初她以为这是外星人“小绿人(LGM)”发来的信号,但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又陆陆续续发现了数个这样的脉冲信号。 后来人们确认这是一类新的天体,并把它命名为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脉冲星与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 20 世纪 60 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安东尼休伊什
16、教授本人也因脉冲星的发现而荣获 197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人们对贝尔小姐未能获奖而颇有微词。15 岁女生发现新脉冲星一名西维吉尼亚的高中学生,使用来自绿湾射电天文望远镜( 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简写 GBT)的数据,发现了一个新脉冲星。 Shay Bloxton,15 岁,参与了一个让学生分析射电望远镜数据的项目, 于 2009 年 10 月 15 日发现了一个可能是脉冲星的天体。她和 NRAO 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一个月后再次观察了该天体, 证实它确实是一颗脉冲星。 Bloxton 表示十分兴奋,她在11 月份前往绿湾,参加跟踪观察。
17、她所参与的项目叫Pulsar Search Collaboratory(PSC),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和西维吉尼亚大学的联合项目。科学家首次发现脉冲星是在 1967 年。去年末,另一名来自South Harrison 高中的西维吉尼亚学生,也在参与 PSC 项目时发现了一个类似脉冲星的天体。脉冲星的特征锥形扫射 1968 年有人提出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中子星具有强磁场,运动的带电粒子发出同步辐射, 形成与中子星一起转动的射电波束。 由于中子星的自转轴和磁轴一般并不重合,每当射电波束扫过地球时,就接收到一个脉冲。恒星在演化末期,缺乏继续燃烧所需要的核反应原料, 内部辐射压降低,由于其自身的
18、引力作用逐渐坍缩。质量不够大(约数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坍缩后依靠电子简并压力与引力相抗衡,成为白矮星,而在质量比这还大的恒星里面,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形成中子,这时候恒星依靠中子的简并压与引力保持平衡, 这就是中子星。 典型中子星的半径只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质量却在1-2 倍太阳质量之间,因此其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上亿吨。由于恒星在坍缩的时候角动量守恒, 坍缩成半径很小的中子星后自转速度往往非常快。 又因为恒星磁场的磁轴与自转轴通常不平行,有的夹角甚至达到90 度,而电磁波只能从磁极的位置发射出来,形成圆锥形的辐射区。 此为在持脉冲星便是中子星的证据中, 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在蟹状星云(M1;原天关
19、客星,SN 1054)确实也发现了一个周期约0.033s 的波霎。脉冲星靠消耗自转能而弥补辐射出去的能量, 因而自转会逐渐放慢。 但是这种变慢非常缓慢, 以致于信号周期的精确度能够超过原子钟。 而从脉冲星的周期就可以推测出其年龄的大小,周期越短的脉冲星越年轻。脉冲星的特征除高速自转外, 还具有极强的磁场,电子从磁极射出,辐射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由于脉冲星的自转轴和它的磁轴不重合,在自转中,当辐射向着观测者时, 观测者就接收到了脉冲。到 1999 年,已发现 1000 颗脉冲星。毫秒脉冲星20 世纪 80 年代, 由发现了一类所谓的毫秒脉冲星, 它们的周期太短了, 只有毫秒量级,之前的仪器虽然能探
20、测到, 但是很难将脉冲分辨出来。 研究发现毫秒脉冲星并不年轻, 这就对传统的“周期越短越年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毫秒脉冲星与密近双星有关。著名的脉冲星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PSR1919+21,也就是上文贝尔小姐发现的那颗脉冲星,位于狐狸座方向,周期为 1.33730119227 秒。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双星:PSR B1913+16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毫秒脉冲星:PSR B1913+16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带有行星系统的脉冲星:PSR B1257+12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双脉冲星系统:PSRJ07373039与发现脉冲星有关的故事脉冲星被认为是“死亡之星”,是恒星在超新星阶段爆发后的
21、产物。超新星爆发之后, 就只剩下了一个“核”, 仅有几十公里大小, 它的旋转速度很快, 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每秒714 圈。在旋转过程中,它的磁场会使它形成强烈的电波向外界辐射,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源源不断地向外界发射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是间歇性的, 而且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正是由于其强烈的规律性,脉冲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脉冲星的存在是过去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它的性质如此奇特, 以至于人们在对它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故事。发现脉冲星脉冲星刚发现的时候, 人们以外那是外星人向我们发射的电磁波, 他们在寻求宇宙中的知音。1967 年,英国剑桥新建造了射电望远镜,这是一种新型的望远镜,它
22、的作用是观测射电辐射受行星际物质的影响。 整个装置不能移动, 只能依靠各天区的周日运动进入望远镜的视场而进行逐条扫描。年月,这台仪器正式投入使用,接受波长为米。用望远镜观测并担任繁重记录处理的是休伊什的女博士研究生乔斯琳贝尔。 在观测的过程中,细心的贝尔小姐发现了一系列的奇怪的脉冲, 这些脉冲的时间间距精确的相等。 贝尔小姐立刻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她的导师休伊什, 休伊什认为这是受到了地球上某种电波的影响。 但是,第二天, 也是同一时间, 也是同一个天区, 那个神秘的脉冲信号再次出现。 这一次可以证明,这个奇怪的信号不是来自于地球,它确实是来自于天外。这是不是外星人向我们发出的文明信号呢, 新闻媒
23、体对这个问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不久,贝尔又发现了天空中的另外几个这样的天区, 最后终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脉冲星。年,这项新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奖项颁给了休伊什,以奖励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脉冲星。令人遗憾的是,脉冲星的直接发现者, 乔斯琳贝尔小姐不在获奖人员之列。事实上,在脉冲星的发现中,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贝尔小姐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度细心的观测。最愚蠢的一脚就在贝尔小姐发现射电脉冲之前, 有位物理学家也把他的射电望远镜对准了太空, 他观测的位置是猎户座的一个脉冲星, 他发现自动记录仪在发生着颤抖, 这种颤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是他并没有留意这种情况,他以为自
24、己的设备出了什么毛病,于是,他对着仪器轻轻地踢了一脚,仪器的颤抖消失了, 他就是这样与发现脉冲星的桂冠擦肩而过, 与他一起擦肩而过的,还有一笔诺贝尔奖金。这最愚蠢的一脚,使他终身难忘,后悔不已。 他向贝尔小姐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但他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这位射电天文学家是谁。脉冲星的摇摆舞虽然脉冲星不是外星人发射的信号, 但是人们依然对外星人极感兴趣, 人们认为,如果有外星人的话,他们应该在一颗行星上, 于是,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工作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人在这条道路上艰难的向前摸索着, 他们被称为猎星人。第一个发现太阳系以外行星的不是这些猎星人,而是一位研究脉冲星
25、的科学家。安德鲁林恩(也有人译作莱恩)是全球发现脉冲星最多的人。林恩发现了一类奇怪的脉冲星,其脉冲总是会早到或晚到地球几毫秒, 这种情况每半年就出现一次, 仿佛是脉冲星一会儿朝着我们而来,一会儿又离开我们而去, 脉冲星好像是在跳摇摆舞。 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发表在了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面,结果立即震惊了学术界。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林恩在偶然间发现了脉冲星被行星引力牵引在跳摇摆舞, 这种摇摆的证据表明, 在这颗脉冲星的周围,有行星围绕着它运行。这个发现让那些猎星人极感兴趣。他就在安德鲁林恩即将在美国天文学年会上发言前夕,为了充分准备他的研究资料,他开始重新检查并修正有关数据, 但是这个时候,他却突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述 20 世纪 60 年代 天文学 四大 发现 背景 意义 编辑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