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医药第12章-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与应用.pdf
《纳米医药第12章-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医药第12章-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与应用.pdf(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h第第 1212 章章 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与应用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与应用12.112.1 引言引言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or nanotechnique)包括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结构设计和加工组装、纳米机器以及相应的检测表征技术和方法,因此“纳米”(nano-)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空间尺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研究手段和应用技术。生命过程动态生化信息的获取与解析,是认识生命现象和规律(包括生理、病理、药理等)以及疾病诊断和预后等的基础。由于生命过程研究的特殊性,需要发展能适应生物活体微区、原位、实空分辨、动态、超灵敏(单分子)分析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2、纳米科技的兴起为更好地获取生化信息特别是动态过程生化信息展露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利用纳米粒子尺寸远远小于组成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单元细胞的特点,借助纳米粒子标记的生物探针并结合其它示踪技术如荧光标记技术或酶标技术等,可望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小到细胞甚至亚细胞层次,实现原位、实时、高选择性研究单个细胞生命过程的目的,为生命过程研究和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适用的新方法。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于生物传感和医学检测与诊断领域, 尽管才十来年的历史,但已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随着扫描探针显微镜(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SPM) ,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
3、ing Microscope, STM )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nning near-field optic microscope, SNOM )等一系列高新科技仪器方法的应用,使得采用纳米技术的纳米生物医学传感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人们在纳米尺度甚至单细胞内单分子水平上获取生命过程生物化学信息已成现实。 纳米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已成为纳米科技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之一。12.212.2 生物传感原理与器件生物传感原理与器件12.2.1 生物传感原理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主要的分析检
4、测技术之一, 是利用生物分子极强的特异性识别的原理进行生物组分(包括核酸、蛋白质、酶、糖类、各种生物活性小分子、甚至细胞、组织等)以及能被生物组分识别的无机物的检测分析的技术。 基于生物分子识别原理所设计制作的检测器件即生物传感器,是能选择性、连续可逆感受并传递、处理生物化学信息的系统装置。例如,葡萄糖传感器便是利用葡萄糖氧化酶(GOD)能从含有多种糖分子的混合溶液中,高选择性地识别出其中的葡萄糖分子并将其氧化成葡萄糖酸内酯, 其识别反应信息通过换能器转换成可测量的物理信号而进行分析检测。hh12.2.2 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传统的生物传感器一般由感受器(Receptor) 、换能器 (Tran
5、sducer) 和检测器 (Detector)三部分组成。图 12-1 给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示意图。(试感受样器生物分子识别组分生化信息换检能器电信号测电极(电流、电势、电导)器处理结果显示()1感受器,又称敏感器或分子识别元件,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生物化学分子识别。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基于分子间的特异相互作用,其作用力主要有氢键、静电、疏水等类型。分子识别过程有时仅借助一种作用力, 有时是多种作用力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往往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犹如钥匙与锁的匹配关系。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组分构成感受器的核心或关键部分,通常要求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常见的
6、生物功能组分有生物酶、组织、抗原、抗体、结合蛋白质、植物凝血素、激素受体、微生物和DNA 等。表 12-1 列举了常用的几种生物分子识别物质。表 12-1几种常用的生物分子识别物质分子识别元件酶膜全细胞膜组织膜细胞器膜免疫功能膜DNA 探针2换能器的主要功能是将感受器感受到的生物化学信息转换成易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如光、电、磁、热和浓度等。表12-2 列举了一些生物化学信息所需对应选择的换能器的种类。值得一提的是纳米技术给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信息的高效转换检测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许多基于纳米放大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已见报道2-81)图 12-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示意图生物活性材料各种酶类细菌,真菌
7、,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组织切片线粒体,叶绿体抗体,抗原,酶标抗原等特定基因或其部分序列,相关内容随后将作进一步的介绍。hh表 12-2生物化学信息和换能器的选择生化信息离子活度变化质子活度变化气体分压变化热效应光效应色效应质量变化电荷密度变化溶液密度变化3检测器,将得到的物理化学信号进行检测、记录处理和显示结果。总之,生物传感器就是利用生物功能组分与被测物特异性结合所给出的生物化学信息, 通过换能器转换并由检测器处理和显示, 来对被测物进行分析检测。 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选择性、可逆性、稳定性,换能器的灵敏度以及响应时间,检测器的信号采集、处理能力等。12.2.3 生物传感器分类生物传感
8、器的种类有很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若按生物分子识别组分的不同可分为: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基因传感器等等。酶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酶在生化反应中特殊的催化作用,将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类等迅速氧化或分解,所产生的变化转换成光、电等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各种酶传感器已达几十种。表12-3 列举出其中的几种。表 12-3几种酶传感器测定对象葡萄糖尿素尿酸乳酸胆固醇中性脂质青霉素苦杏仁苷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酶葡萄糖氧化酶尿酶尿酸酶乳酸氧化酶胆固醇氧化酶蛋白脂酶青霉素酶苦杏仁苷酶硝基还原酶-亚硝基还原酶亚硝基还原酶h检测电极O2, H2O2, I2, pHNH3, CO2, p
9、HO2O2O2, H2O2pHpHCNNH4NH3+-11换能器的选择离子选择性电极,阻抗计离子选择性电极,场效应晶体管气敏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热敏元件光纤、光敏管、荧光计光纤、光敏管压电元件阻抗针、导纳、场效应晶体管表面等离子共振h组织传感器:它直接利用天然动植物组织和器官中的酶,本质上也是酶传感器。这些酶处于组织器官的天然环境中,非常稳定。所制备传感器不仅取材容易,价格低廉,而且稳定性好,使用寿命更长。表 12-4 中列举出几种组织传感器。表 12-4几种组织传感器测定对象谷氨酰胺腺苷AMP鸟嘌呤过氧化氢谷氨酸多巴胺丙酮酸尿素尿酸磷酸根/氟根酷氨酸半胱氨酸微生物传感器:它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
10、是利用微生物所含酶的催化作用,称为酶源型;另一类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同化底物时的耗氧呼吸作用,称为呼吸型。表12-5 列举出几种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它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高选择性分子识别进行抗体或抗原分析。例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传感器、-甲胎蛋白(AFP)免疫传感器等。基因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 DNA 检测技术,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将单链 DNA(ssDNA)探针固定在载体表面,基于 DNA 的碱基配对原理与互补的靶序列杂交, 再利用各种换能器放大杂交信号进行基因的检测分析109组织猪肾鼠小肠粘膜细胞兔肉兔肝,鼠脑牛肝,莴苣子,土豆黄瓜香焦,鸡肾稻谷杰克豆,大豆鱼肝土豆/葡萄糖氧化
11、酶甜菜黄瓜叶检测电极NH3NH3NH3NH3O2CO2NH3CO2NH3,CO2NH3O2O2NH3。若按换能方式,生物传感器主要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Electrochmical biosensor) 、光学生物传感器(Optical biosensor)、热生物传感器(Thermal biosensor) 、压电生物传感器(Piezoelectric biosensor)等几大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建立在电化学与电测量技术基础之上,并将生物化学信息以电势、电流和电导等电学参量表达出来,主要有电位型和电流型;光学生物传感器则是建立在光谱化学与光学测量技术基础之上, 并将生物化学信息以光强或特
12、征光谱表达出来; 热生物传感器基于生物化学反应所伴随的热效应的测量; 压电生物传感器则基于压电晶体振荡频率随分子识别过程的质量变化而改变的原理进行传感。hh表 12-5几种微生物传感器测定对象葡萄糖同化糖乙酸氨甲醇制霉菌素变异原亚硝酸盐维生素 B12甲烷BOD维生素 B1甲酸头孢菌素烟酸谷氨酸赖氨酸尿酸L-天冬氨酸若按生物分子识别组分与被测物的结合性质, 生物传感器又可分为催化型生物传感器和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两大类 。前者利用酶的选择性和催化性,如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它检测的是整个反应动力学的总效应;后者则利用分子间的特异亲和性,如免疫传感器,受体传感器,基因传感器等,它检测的
13、是反应热力学平衡的结果。 催化型生物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早期发展的切入点,而亲和型生物传感器则是生物传感器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生物识别组分与不同的换能器组合,则构成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12.2.4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分析检测速度快、仪器设备简单、操作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等主要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医学检测与诊断、司法医学,以及环境监测、卫生监督、生物医药和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生产在线监控等许多领域。主要分析对象包括糖类、有机酸、99微生物荧光假单胞菌乳酸发酵短杆菌芸苔丝孢酵母硝化菌未鉴定菌芸苔丝孢酵母枯草杆菌硝化杆菌大肠杆菌鞭毛甲基单胞菌丝孢酵母,地
14、衣芽孢杆菌发酵乳杆菌酪酸梭菌费氏柠檬酸细菌阿拉伯糖乳杆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检测电极O2O2O2O2O2O2O2O2O2O2O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pHpHCO2CO2O2NH3hh氨基酸、核酸、蛋白质、抗原、抗体、激素、细胞、细菌、病毒、毒素以及环境污染物质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差,特别是长期存放的稳定性是使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hh12.2.5 分子识别组分固定化方法固定化是指将分子识别组分通过吸附、 键合等方法固定在换能器表面, 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目的是使分子识别组分在保持其生物功能的前提下,与换能器组装成传感器的探头。分子识别组分的固定化方法较多,主
15、要有如下几种11:(1) 共价键合法生物分子识别组分与换能器(如电极)表面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固定化。共价键合法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换能器表面的活化预处理,以引入活性键合基团;第二步是进行表面化学连接,通过共价键合反应把经过修饰的分子识别组分固定到换能器表面。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还需采用逐步反应方法将换能器表面的键合位点延伸,然后再将识别组分共价固定。图12-2 给出一种共价键合固定方法的实例。OH+Si(CH2)3NH2OSi(CH2)3NH2SOSi(CH2)3NH2+CNSNCHSHOSi (CH2)3NCNSN CHSHOSi (CH2)3NCNSN CO+H2N (CH2)6OPO (
16、T)15O-ODNA探针HOSiSCHNHNSH(CH2)3NCN(CH2)6OPO(T)15DNA探针O-图 12-2 DNA 探针在换能器表面的一种共价键合固定化方法一般来说,共价键合固定化方法得到的分子识别敏感层较稳定,传感器使用寿命较长、重现性较好。缺点是,一些活化剂、交联剂往往难于得到,价格昂贵。另外,表面键合反应的产率有时较低,得到的分子识别敏感层的覆盖度较小,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2) 吸附法将分子识别组分吸附在换能器或修饰过的换能器表面;或者先吸附在分子筛等无机载体材料上,再固定到换能器表面。吸附法操作简单、方便,但活性组分常常易因吸附不牢固而在使用中流失,导致传感器的稳定性、
17、重现性较差。在某些情况下,生物组分的活性会因吸附变性而丧失。hh(3) 包埋法将分子识别组分包埋在高分子材料中,制备成敏感膜,再与换能器结合。包埋法得到的分子识别敏感层的微观结构往往难于控制, 导致不同批次传感器的一致性较差, 由于敏感膜一般较厚,致使传感器的响应时间较长。但包埋法简便易行,生物分子识别组分的活性往往能得到很好的保持。(4) 自组装法基于分子自组作用,在换能器表面自然形成高度有序单分子层的方法称为自组装法(SAM 法) 。SAM 法制备分子识别敏感层时多利用巯基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其巯基与金表面的强烈相互作用而固定在以金为基底的换能器表面。 图 12-3 给出自组装法制备
18、DNA 敏感层的实例。Bard 等12,13通过-SH 在金表面的自组装和有序地吸附、反应(图 12-3a),制备出一层有序的直链烷基3+双膦酸铝膜,膜中含有金属中心离子Al ,能与带负电的 DNA 链产生很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将单链 DNA(ssDNA)或双链 DNA(dsDNA)固定于电极表面,得到DNA 传感器(图 12-3b)。Si AuaHS(CH2)4PO3H2EtOHPO3PO32-2-Al3+H2OPO3PO3AlH2O3P(CH2)4PO3H2H2O图 12-3自组装法制备 DNA 传感器SAM 法得到的分子识别敏感层的表面结构高度有序、可控,有利于识别分子生物活性的保持。
19、但巯基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较难,另外,巯基的长期存放稳定性不是太好,致使传感器的性能在使用中会有所下降。总之,上述不同固定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使用时应视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采用不同固定化方法得到的分子识别敏感层/换能器界面,将直接影响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固定化技术作为生物传感器设计与制作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bPO3PO3AlPO3PO3PO3PO3AlssDNAH2OPO3PO3AlPO3PO3PO3PO3AldsDNAH2OPO3PO3AlPO3PO3PO3PO3AlPO3PO3PO3AlPO3PO32-PO32-Al3+H2OPO3PO3AlPO3PO3PO3PO
20、3Alhh12.2.6 基因检测原理与标记方法1990 年 10 月 1 日,美国向全世界宣布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旨在发现人类所有的全部基因及其碱基对序列,以及它们在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结构、表达调控方式以及变异,最终完全破译人类全部的遗传密码信息。这是继“曼哈顿”原子能计划和“阿波罗(Apollo) ”登月计划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宏伟科学工程和历史壮举14。经过短短10 年的卓越努力,提前 5 年基本完成原定于 2005 年 10 月完成的工作,并于 2000 年 6 月 26 日由美、日、英、法、德和我国科学家联合向全世界公布了
21、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人类基因组大约由 310 个脱氧核苷酸对(碱基对)组成,其中约有 2%的 DNA 为基因编码序列,共编码约 46 万个基因。人类基因遗传密码的基本破译,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对自我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为揭开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奥秘奠定了基础,并为在基因水平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有效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绘制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成千上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一伟大工程。基因测序,毫无疑问离不开基因检测技术,包括相应的标记技术。下面将对基因检测原理与标记方法作一简要介绍。1. 基因检测原理1953 年 Watson
22、 和 Crick 提出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即DNA 分子是由腺嘌呤核苷酸(A) 、鸟嘌呤核苷酸(G) 、胞嘧啶核苷酸(C)和胸腺嘧啶核苷酸(T)四种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图 12-4 (a) 所示) 。通常,一段含特定遗传信息的 DNA 序列称为基因。基因传递着支配生命活动的指令,一切生命活动(繁衍、进化、死亡等)均直接或间接地在基因控制之下。因此,研究各种生命现象的底蕴和机制时必然要在基因这一层次上寻找其原因, 基因研究已融入生命科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基因检测也成为生物医学传感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基因检测一般采用直接测序
23、或杂交检测。 直接测序采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的Sanger 发明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其可靠性非常高,但较繁琐或设备昂贵。对于一般的基因检测来说,杂交法简单、方便,也可达到相应的要求,基因传感器(或DNA 传感器)即是基于杂交法。尽管基因杂交检测的具体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碱基配对(互补)原理,即 AT,CG配对结合, 如图 12-4(b)所示。杂交时,探针与靶序列之间通过Waston-Crick 氢键形成双螺旋结构,由于这种双螺旋结构的形成(分子识别)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因此探针DNA 能在含有多种非互补序列的混合物中识别出靶序列。9hhHH HO OC在磷酸酯键中C和N在碱基
24、中34103.4大沟HNNNNNHHHONNOCH3HC1C1C CAHTHC C、N NP P小沟C1NNNNNHOHHHNNNOHHC1GREDUCTION SITEC还原部位OXIDATION SITE氧化部位图 12-4(a) DNA 双螺旋结构(b) 碱基配对(互补)根据检测核酸的种类和手段不同,核酸分子杂交检测可分为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tion) 、15斑点杂交(Dot hybridiztion) 、Southerm 杂交、Northerm 杂交等方法。根据反应介质差别又可分为:待测核酸序列与探针均游离在溶液中进行的液(均)相杂交和将待测核酸序列结合到固相载体
25、上与游离在溶液中的探针分子进行杂交的固相(多相)杂交。 基因传感器一般采用固定核酸探针检测溶液中游离的待测核酸序列的固相杂交方法。 顺便提一下, 除核酸分子的杂交外, 还有以抗原抗体、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反应为特征的Western 杂交。目前,在基因传感器中,所谓的“三明治型(夹心式) ”杂交检测的模式得到较普遍应用。具体做法是,将序列 A(称为捕获探针)固定到换能器表面后,利用与B 序列(待测序列)一端互补的探针序列 C(称为检测探针)进行检测。图 12-5 “三明治型(夹心式) ”杂交检测基于杂交原理的基因碱基错配、基因缺失、变异等的检测在遗传学、免疫学、医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生物医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米 医药 12 生物医学 传感 原理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