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学大纲.doc
《《药剂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教学大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药剂学教学大纲Pharmaceutics课程编码:课程编码:27A20407 学学 分:分:5.5 课程类别: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计划学时:112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48 适用专业:适用专业:药学、制药工程推荐教材:推荐教材:崔福德, 药剂学(7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王东凯, 药剂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平其能, 现代药剂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年。3.周建平, 工业药剂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年。4.刘燕,Martin 物理药剂学与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
2、任务药剂学课程是药学、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药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剂型与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从事药剂学工作,合理安全用药,以及研究探索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医药卫生事业服务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药剂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剂型的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掌握主要剂型设计基本理论、制剂处方、制备工艺、质量评价。2、掌握常用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处
3、方设计与制备技能,熟悉主要药物剂型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3、结合剂型熟悉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以及对制剂质量的影响;4、熟悉制剂中药物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熟悉制剂稳定性考察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处理;5、了解新型给药系统的主要类型、特点和一般制备方法。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含义、药典和药品标准在药剂中的重要作用,GMP 与 GLP 在生产研究中的意义。熟悉药剂学分支学科和剂型的分类方法。了解药剂学的重要性、任务及发展概况;剂型的重要性;处方的概念与种类。了解药物传输系统概念
4、、分类和作用。药物传输系统在药剂学发展中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药剂学基本概念、药剂学分支学科、药物传输系统、药剂学的任务及发展概况。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联系实例讲授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1.1 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21.2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3 药物剂型与药物剂型与 DDSDDS1.4 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5 药典与药物标准简介药典与药物标准简介1.6 GMPGMP、GLPGLP 与与 GCPGCP1.7 药剂学的沿革与发展药剂学的沿革与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建议学时:建
5、议学时:2 学时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溶解度、溶出速度的定义、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熟悉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与应用、溶解度的测定方法;熟悉药用溶剂的种类。教学重点与难点 溶解度、特性溶解度、表观溶解度的定义。影响药物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药用溶剂的极性参数(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应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测定方法;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联系实例讲授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2.1 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2.2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2.3 药物
6、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第三章第三章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性质;掌握 HLB 值的定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 加和性;掌握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熟悉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及影响因素。HLB 值的定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HLB 加和计算。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应用及影响因素。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联系实例讲授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3.1 概述概述3.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第四章第
7、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体系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定义及在药剂学中意义。熟悉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了解微粒分散体体系的物理稳定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性质、特点、物理稳定性,双电层结构、絮凝与反絮凝、DLVO理论。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联系实例讲授和课下自学为辅。3授 课 内 容4.1 概述概述4.2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和特点4.3 与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有关的理论与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有关的理论第五章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8、 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处方因素、外界因素及解决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等药物稳定性实验方法;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研究范围及化学动力学概念;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有效期统计分析、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方法。了解固体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化学降解动力学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和内容;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等稳定性试验方法;有效期统计分析。难点: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pH 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基质或赋形剂等的影响;外界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温度、光线、氧、金属离子、温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的影响;药物水
9、解、氧化、异构化等降解途径;药物降解反应级数。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5.1 概述概述5.2 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5.3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制剂中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5.4 药物及制剂的物理稳定性药物及制剂的物理稳定性5.5 药物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药物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5.6 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六章第六章 粉体学基础粉体学基础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 学时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粉体粒径、堆密度、流动性、吸湿性测定及表示方法。熟悉粉体、粉体密度的概念,粉体学在药剂
10、学中的应用,粒子径的表示方法。了解粉体学性质的测定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粉体和粉体学的定义;粒子径表示方法;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等粉体密度的概念;吸湿性的定义;水溶性药物、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粉体流动性的评价方法及测定方法。粒子径的测定方法、粒度分布;粉体的流动性的定义;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润湿性、接触角的概念和测定方法;CRH 定义。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6.1 概述概述6.2 粉体的基本性质粉体的基本性质46.3 粉体的性质粉体的性质6.4 黏附性与黏着性黏附性与黏着性6.5 粉体的压缩性质粉体的压缩性质第七章第七
11、章 流变学基础流变学基础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 学时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流变学概念及在药剂学的应用。了解流变性质。教学重点与难点 流变学概念及在药剂学的应用。流变性质。变形与流动、弹性与黏性、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触变形。黏度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制剂流变性的评价方法。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7.1 概述概述7.2 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的基本性质7.3 流变性测定法流变性测定法7.4 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第八章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药物制剂的设计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给
12、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制剂设计的内容,制剂的剂型与吸收。掌握处方前研究的主要方法。熟悉文献检索、药物理化性质测定、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处方优化设计的方法;新药的研究与申报。教学重点与难点 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临床用药目的、药物理化性质);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处方前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法;药物的稳定性研究、配伍研究;申请新药需上报的项目;申报新制剂的主要内容理化性质测定(药物溶解度与 pKa、分配系数、熔点和多晶型、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3、8.1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8.2 制剂设计的基础制剂设计的基础8.3 处方前研究处方前研究8.4 药物制剂的优化药物制剂的优化第九章第九章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液体制剂的基本制备方法;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的概念。熟悉液体制剂特点、分类;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及制备;混悬剂的稳定性、制备及质量评定;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制备及质量评定。熟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药5剂学方法。了解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液体制剂的概念、
14、溶剂和附加剂、制法、质量评价等。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9.1 概述概述9.2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9.3 低分子溶液剂低分子溶液剂9.4 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9.5 溶胶剂溶胶剂9.6 混悬剂混悬剂9.7 乳剂乳剂9.8 其他液体制剂其他液体制剂9.9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第十章第十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D 值、Z 值、F 值、F0 值的概念及意义;注射剂的概念、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与配制工艺流程
15、;等渗与等张概念;输液的概念、质量要求与制备工艺流程;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熟悉常用的物理灭菌技术;注射用溶剂、添加剂;注射用无菌粉针的定义、特点、制备及质量控制。了解注射液的过滤装置、注射容器的处理;冻干粉末的制备、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眼用制剂的定义、特点、制备及质量控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原的定义、性质、污染途径;D 值、Z 值、F 值、F0 值的概念及意义;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概念;湿热灭菌法。难点:D 值、Z 值、F 值、F0 值的概念及意义;注射用溶剂、主要附加剂;热原的去除方法;注射用水质量要求;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
16、解决办法。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10.1 概述概述10.2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相关技术与理论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相关技术与理论10.3 注射剂注射剂10.4 输液输液10.5 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粉末10.6 眼用制剂眼用制剂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固体制剂-1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固体制剂及其新进展。2.掌握 Noyes-Whitney 方程及其药剂学应用。3.熟悉普通6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吸收途径;熟悉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4.掌握单元操作的目的、意义。熟悉粉碎与筛分、混合
17、与捏合、制粒和固体的干燥,熟悉单元操作的作用原理和方法。5.掌握散剂、颗粒剂的定义、特点、种类;掌握片剂的定义、特点种类,常用赋形剂的种类与应用;掌握片剂的制备工艺过程。6熟悉散剂、颗粒剂制备工艺。熟悉片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了解片剂的常用设备;片剂成型及影响成型和片剂质量的因素;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7掌握片剂包衣的目的、类型;熟悉片剂的包衣及质量评价方法;了解片剂包糖衣、薄膜衣的材料及过程;了解包衣设备及包衣方法。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固体制剂的基本概念、Noyes-Whitney 方程的运用;口服药物的吸收途径及机制;常用赋形剂的种类与应用;单元
18、操作:粉碎与筛分、混合与捏合、制粒、固体的干燥;片剂的制备方法:处方和制备工艺、压片成形机制、包糖衣和薄膜衣方法。片剂的崩解机制,固体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授 课 方 法 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11.1 概述概述11.2 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固体制剂的单元操作11.3 散剂散剂11.4 颗粒剂颗粒剂11.5 片剂片剂11.5 片剂的包衣片剂的包衣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 建议学时: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胶囊剂、滴丸剂与膜剂的定义、特点。熟悉胶囊剂、滴丸剂与膜剂的制备原理、处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剂学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