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一阁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天一阁导游词.docx(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天一阁导游词天一阁导游词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导游,通常须要用到导游词来协助讲解,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天一阁导游词,欢迎大家共享。天一阁导游词1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闻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白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闻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进入天一阁,首先
2、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概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望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天一阁藏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子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
3、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立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保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合了很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闻名的是北宋拓本。范
4、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很多藏书楼,但先后遭遇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开,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很多书本,最终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与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处。天一阁的主子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专心良苦。范钦始终活到80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
5、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确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爱护制订了很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慧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得偿所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旁边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遇其害。到了
6、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很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主子为了爱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宝,藏书楼也是外人不行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行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钦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
7、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而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确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一再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仔细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宝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
8、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记忆犹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平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天一阁导游词2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致、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
9、化区、园林休闲区、陈设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宝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快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设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保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设最佳创
10、意奖。麻将起源地陈设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头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行列。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化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游戏嘶鸣,其形其姿,活灵活现。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
11、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爱护藏书的细心支配,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复原司马第台门、耳房。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清康熙四年(16
12、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修理天一阁时移建于此。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
13、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化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育状况。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设,仍用其名。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致
14、,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设保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麻将起源地陈设馆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休戚相关。我们利用麻将独创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设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
15、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设馆秦氏支祠建于1920xx年到1920xx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xx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回旋而上,坚固奇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技。花轿厅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
16、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传闻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起先,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探究。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楚,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安静之感。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
17、,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设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设最佳创意奖。陈设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设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究。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
18、卧房、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设,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闻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提倡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育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闻名
19、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四周墙,环境清幽。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闻名藏书家、书目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平身事迹陈设,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
20、老的生平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天一阁导游词3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去参观一下,尊经阁,明州碑林和千晋斋。好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三层歇山顶的建筑就是尊经阁了,尊经阁里主要保藏的一些皇帝御赐的书籍,十三经以及儒家等等,而现在看到的这尊经阁是在1935年的时候从别处移建过来的。现在我们再看下这边,这边有许多石碑,这里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明州碑林。明州碑林和尊经阁一样也是从别处移建过来的。那是在1933年的时候天一阁受到台风攻击严峻受损,而天一阁的后人又没实力重修,所以在宁波地方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天一阁重修委员会,经验了三年,从别的地方移来了许多建筑,这才建成了我们现在看
21、到的天一阁。而原来的天一阁却只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和宝书楼三部分组成。好了我们再来细致看一下明州碑林,现在呢这里总共有173块石碑,那么为何要叫做明州碑林?这些石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石碑呢是在原来宁波拆城筑路的时候出土的,因为宁波在古代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明州,而这些石碑是在明州出土的所以就叫做明州碑林了。在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字,但是细致看这些字又都写的特别工整,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工匠们在刻这些石碑的时候是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当年随着石碑的出土呢,还出土了很多砖块,那些砖块呢现在被陈设在天一阁的千晋斋里面,下请大家跟我去看一下。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时就是
22、千晋斋了,我们可以看一下上面的这块匾额,千表示数量,晋表示时间,现在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看一下,这里呢就是千晋斋的第一展厅,里面放的就是宁波拆城筑路的时候出土的一些汉晋以来的古砖,那么这里的砖呢原来都是北京高校里的马廉教授赠送给天一阁的,当时有一千块左右,但是后来在革命的时候许多东西都被毁掉了,而这里的砖块也只剩下了现在的五百块左右了。现在呢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看完了第一展厅,现在请大家跟我去其次个展厅里看一下,这里放的是一些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书籍,天一阁原来有藏书7万余卷但是经过了多次浩劫之后就只剩下1.3万余卷了,后来有很多私人藏书家纷纷把自己的藏书捐给了天一阁,所以到目前为止呢天
23、一阁里面的藏书已经有30多万卷了。天一阁导游词4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花轿厅、秦氏支祠和南园。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美丽,特别富丽堂皇的花轿,这个轿子呢叫做万工轿,它是我们宁波花轿的典型代表,那么为何要叫做万工轿呢?据说造这么一个轿子,当时要花一万个左右的工人来做,所以就取名为了万工轿。好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氏支祠。我们先来留意下秦氏支祠的支字,按理说呢应当是之乎者也的之,那么为何变成分支的支了呢,那是因为这里的主子叫做秦君安,他是秦家第三房所生的儿子,所以在秦家没有什么地位,当时他要在这建个祠堂,秦家人不同意,所以他建的祠堂就取名为了从秦家分支出来的祠堂秦氏支祠了。在这
24、里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个特别富丽堂皇的戏台,由于这个戏台是祠堂里的戏台,所以戏台前面是过世的祖宗们看戏的地方,中间不能站人,而人们看戏一般是站在两侧的。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秦氏支祠特别的富丽堂皇,我们可以猜一下当时建立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当年秦君安建立这个祠堂的时候花了20多万银元,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呢?有1780多万。当时这里呢在外面都涂了一层铂金,特别的昂贵,但是后来在革命的时候许多都被毁掉了,所以现在外面都是用朱金木漆漆上去的。好了,这里呢我们主要来留意一下戏台的这个顶,这个顶呢叫做鸡龙顶,因为它的形态像我们宁波当地关鸡用的鸡笼子。这个顶呢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扩音的作
25、用,因为在以前的时候没有麦克锋,所以上面的人唱戏就靠个顶来扩大音量,效果也是特别不错的。其次个是扩大空间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古代戏分为文戏和武戏,武戏就得在上面翻跟斗,假如上面的顶是平的话就很简单遇到,所以就造成了这样,起到了一个扩大空间的作用。那么看完了这里呢我们再到后面看一下,这里呢也是秦氏支祠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被改成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设馆,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天一阁导游词5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xx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
26、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回旋而上,坚固奇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技。花轿厅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传闻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起先,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
27、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探究。天一阁导游词6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立,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宝贵。图书馆事业发展快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设馆等处。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
28、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保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一般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立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依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接受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29、。同时,采纳各种防蛀、驱虫措施爱护书籍。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保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始终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
30、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四周的环境。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高校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闻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
31、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其次,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全部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立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平安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1820xx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
32、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1840年,鸦片斗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据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20xx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斗争
33、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务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拓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设。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保卫1937年,抗日斗争爆发。为了爱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验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1939年1月5日,其次批明以前版
34、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1939年4月12日,从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藏。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天一阁导游词7各位来宾: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
35、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致、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设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西大门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平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闻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
36、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中国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非常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平安而筑的城。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书目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特地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好像更准确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则、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闻名的思
37、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恳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家、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范钦铜像、
38、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洁介绍,详细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子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慧,但在祖父和叔父的训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与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与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其次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
39、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踪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特别繁琐困难,非常精致。我们细致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活灵活现。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
40、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像无意间支配的审美空间内,避开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闻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东明草堂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据史书记载,獬豸是头独角兽,
41、是古代传闻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立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范氏故居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
42、。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爱护藏书而细心支配的。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骄傲、自足、自得其乐、自我沉醉。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选择。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情
43、愿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爱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起先,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许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宝书楼(天一阁)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六开间的西间支配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一直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特别不利。楼下其余房间当时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
44、铜像。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中国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保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立。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觉,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
45、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修理。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捐献,至1937年6月,修理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从这次修缮起先,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1949年宁波解放,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
46、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特别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也许算算,也有300多岁了。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痩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我们
47、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慧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得偿所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终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尊经阁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1935年,因建立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家。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平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头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说到主要缘由,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雄伟壮丽,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特别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