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2渔歌三首》PPT课件 (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2渔歌三首》PPT课件 (3).ppt(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柳宗元、张志和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词语,理解诗意。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大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美好的审美情趣。,柳宗元生平事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
2、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作品由好友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韩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可略观其生平事迹。,关于张志和,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汲(j)水 欸 (i)乃 鳜(gui)鱼 渔父(f) 青箬(ru)笠(l)蓑(su)衣2.解词楚竹:楚地的竹子。欸乃:象声词,指摇船时橹或桨发出的
3、声音。也指应和摇船的节奏唱的渔歌声。无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飞动。,自主讨论,1.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明确: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自主讨论,2.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明确:时间顺序;夜,晓,日出。)3.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一种高远的
4、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赏析,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
5、艺术特色。,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6、。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
7、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后两句的取舍问题,此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