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本.docx
《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尝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索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争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爱好不大。但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实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肯定要重视诵读,实行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
2、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精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育实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老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3、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识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用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仁”。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
4、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_。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概充足,感情剧烈,富于鼓动性;擅长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留意,又增加了劝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行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打算进行质疑;有特殊观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打算进行沟通。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也许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2 学问与实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纳提问质疑共同探讨等方法分析
6、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看法价值观 正确相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打算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观赏观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快乐地游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倾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部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
7、名,诗经原委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擅长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老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留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比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仰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8、、 这首诗为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深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出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闲情逸致地玩耍游戏. 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尝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9、请同学们深化研读这首诗,小组探讨沟通,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索和发觉。(老师板书“美”;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巡察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2、最终全班沟通。) 老师依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老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副其实。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
10、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老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起先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终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颂,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洁、干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倾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美丽文
11、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探讨,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育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驾驭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别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育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探讨,熟识人物形象,观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日,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
12、,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沟通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订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生结合注释,梳理其次小节.
13、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人教版2021九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洁的争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争论文清楚、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探讨。 2.课文学问
14、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详细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学问的同时,重视动手实力的培育,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须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争论文的基本特点,能精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精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索在生活中如何培育“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纳小组探究、探讨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的热忱,在激烈的探讨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相识。 2.在探讨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15、激发学生主动思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经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化的优点是注意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经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须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开“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的爱好。 (二)讲授
16、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试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高校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探讨中特别重视试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试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说明现有的试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试验证明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试验的结果,反之,假如一个理论与试验视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爱好。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探讨: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
17、“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其次,探究应当有想象力、有安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当有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精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实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探讨,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依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假如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索写作的依次支配。 学生分组探讨,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依次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争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
18、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当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比照,会发觉,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高校,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学问。但传统的中国教化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化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学问,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化“偏向于理论而轻视试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实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2)为什么应当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缘由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2021 九年级 语文教案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