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故事初三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历史故事初三例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历史故事初三古代历史故事初三1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保藏的一块宝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议,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争论了半天,还不能确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举荐蔺(音l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办法。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
2、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肯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兴奋。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
3、说:“这块璧虽说挺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简单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叮嘱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天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意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赶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吩咐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打算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
4、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实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假如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实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叮嘱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装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实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
5、,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瞒,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瞒了我,还是我欺瞒你?” 蔺相如冷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压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当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
6、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原来也不故意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摸索一下赵国的看法和力气。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古代历史故事初三2 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陆逊有一子,名叫陆抗,深通战略,腹有良谋,是一位不行多得的将领。由于他才能出众,二十岁时就担当建武校尉之职,统辖五千人马。孙皓成为东吴国君后,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让他严防晋军的进攻。 当时东吴政权特别腐败,孙皓残暴骄奢,好色无度,滥用酷刑,杀了许多无辜的百姓。陆抗多次上书,劝说孙皓爱惜百姓,加紧训练军,把精力用在治国、治军方面。但孙皓把他的看法当做老生常谈,照旧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公元272年,陆抗领了旨意,统
7、率人马讨伐叛将步阐,在边疆和晋军对峙。陆抗知道吴国的力气不行,就与晋军互通使者,不主动出击。孙皓听说后,特别生气,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打仗。 陆抗给孙皓上了一道奏疏,劝说他说:“现在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方面没有主动行动,反而想让诸位将领在沙场上立战功,杀敌将。这样一来,我国就会用完全部兵力,成天打仗,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极其疲惫。敌人的力气没有受到损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得了一场重病。” 陆抗还指出,目前晋国力力很强,吴国力力弱小。要想战胜大国,就必需停止用兵,增加国家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主动出击。 孙皓看罢陆抗的奏疏,并不赞成,而且觉得陆抗这个人不聪慧,难以统兵
8、。后来,由于东吴的统治过于严酷,最终被晋国所灭。人民恨透了东吴政权,所以尽管东吴国破,也不怜悯孙皓。 古代历史故事初三3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卫,在重要的边疆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根据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疆的节度使。担当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许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护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
9、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疆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见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原来最怕边疆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殊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疆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肃穆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
10、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视察,安禄山不是个和善人,不杀唯恐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宝珍宝,常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爱边疆将领报战功,就实行阴谋手段,诱骗平卢旁边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与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经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
11、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爱。安禄山长得特殊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兴奋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意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12、限制了北方边疆的大部地区。他隐私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疆各族的降兵中选择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打算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靠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原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冲突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肯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信任。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慢慢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自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
13、唐玄宗起先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周密打算,确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马上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 其次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卒、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斗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倒戈的倒戈。安禄山叛军始终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反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
14、到长安,唐玄宗起先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信任,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即召集大臣协商。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忘形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肯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据了洛阳。 古代历史故事初三4 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同时担当秦惠王手下的大臣。张仪特别嫉妒陈轸的才能,想要除掉陈轸,于是,他就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这个人常常出访楚国,这原本是为了发展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可
15、是现在,楚国对我们秦国并不友好,而对陈辁个人却异样友好,依我所见,这恰恰表明白陈轸这个人为楚国利益考虑得多,而为秦国利益考虑得少啊!我没有方法同如此不忠大王之人共事,恳清大王将他轰走。假如他表示要到楚国去,还请大王把他杀掉。”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话,秦惠王半信半疑,于是就派人召來陈轸。陈轸一到,秦惠王便问他是否有离开秦国而前往楚国的准备。 陈轸回答道:“假如大王不信任我而将我赶离秦国的话,我肯肯定会去楚国。何是,我这么做是为了表明,我并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现在,让我给大王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大小两个老婆,他的邻居有一个人非常好色,一天,他便调戏了这个楚国人的大老婆,结果,被这个
16、大老婆骂得狗血淋头。然后,这个人死不悔改,又去调戏那个楚国人的小老婆,结果那个小老婆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却反过来勾引他。过了没多久,这两个老婆的丈夫就生病去世了。这时候,便有人问那个调戏人妻的人,说:现在那个楚国人已经死掉了,你想要娶谁做老婆呢?是那个年长的寡妇?还是娶那个有几分姿色的小老婆?其他人原本以为这个人会说娶那个小老婆,岂料这个人却回答说:当然是娶那个年长的。问话的人不解地问:那个年龄大的寡妇不是曾经骂过你吗?而年少的又有几分姿色的不是曾经与你有过私情吗?你为什么要放弃那个年少的而娶那个年长的呢?这个人说:假如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来勾引我;但是假如是作为妻子的话,我当然
17、希望她能够拒绝并责骂前来调戏她的人。” “如今楚王乃是贤明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楚相。身为秦国的臣子,我假如胳膊时往外拐,为楚国考虑得多而为秦国考虑得少,楚王确定不会收留我,昭阳也断然不会和我共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投靠楚国呢?” 看到陈轸从宫中走出来后,张仪立即就进宫拜见秦惠王,他问:“陈轸是否要说他即将去楚国呢?” 秦惠王答道的确如此。 张仪说:“假如陈轸之前没有为楚国出力,站在楚国那一边的话,楚王又为什么要接纳他?” 秦惠王说:“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今听r陈轸的话,我就茅塞顿开丫。伍子胥这个人赤胆忠心,忠于自己的君主,为此,天下全部的君主都争着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曾参孝顺自己的父母,
18、为此,天下全部为人父母者都情愿曾参成为自己的儿子。被休弃的媳妇假如又嫁了本乡本土的人家,那么,她确定是个好媳妇。陈轸身为秦国的臣子,假如他不忠于秦国,那么,楚王又如何会收留不忠于自己国家的人做自己的臣子呢?” 从今以后,秦王都对陈轸非常信任,并给他优厚的待遇。 古代历史故事初三5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协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事实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
19、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叮嘱。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日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的确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遇到急事,就立刻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愿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傲慢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肯定记住父亲的教育。 周公尽心尽意协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
20、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复原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协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受,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知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恳切的话感动,消退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协作武庚,蠢蠢欲
21、动。周公下吩咐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限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应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最终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允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抗拒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限制东部的广阔中原地区很不便利,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协助成王执政了七年,终于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叫做“成康之治”。 古代历史故事初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