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中庸心得体会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读中庸心得体会优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读中庸心得体会读中庸心得体会1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高校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敬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
2、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敬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
3、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学生的学习创建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缘由,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老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语
4、文教学的“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实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特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从而真实主动乐观地面对生活。恪守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脚踏实地地走紧密联系生活、注意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实力训练的大语文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祈求,而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简单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经常心理失衡,苦痛无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退苦恼,赢得欢乐的一
5、种途径。 读中庸心得体会2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洁。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尝古文经典,感觉自己从前的相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高校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相识,仿佛洗心革面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
6、的相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读中庸心得体会3 高校中庸还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
7、,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学生的学习创建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缘由,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老师保持平和的心态 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协作、相互激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爱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
8、,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加一股向上的力气,支持它们顺当完成长途旅行。 高校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行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驾驭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
9、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挚友,有的人认为高校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肯定要看看高校中庸哦! 读中庸心得体会4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高校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高校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气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校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特别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
10、,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相识、探讨后才能获得学问;获得学问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学问非常重要,学问来自于对万物事的相识,有了学问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学问的人,品德会良好;有了学问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幻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学问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敬重
11、别人,并从中找到了欢乐。我读书,我成长,我欢乐! 读中庸心得体会5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高校;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特别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
12、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一般通、平平经常。平凡才能许久,一般才是宏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孤独,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知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许
13、久。老醇厚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华蜜。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复原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原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恒久不变的平衡态。 读中庸心得体会6 读书可以增长学问,我也读过很多
14、书,有搞笑类的、科普类的、故事类的等等很多种类图书。可以说,每一种图书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 这个暑假,按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原来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读书作业而读书,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被震撼住了。里面都是一些很深邃难懂的东西,但是由于书的后面有注释,理解起来也会变得特别便利,再加上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去问问爸爸,所以,我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印象非常深刻。书中其次课有这样一个内容: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段话最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对做事的看法不容,结果也就不同,什么事情都要要做到适中,不能太过。而假期里发生的
15、一件事情,也让我对中庸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一天,我和挚友李明轩玩积木,要拼成一个大楼房,玩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弟弟来了,他也想和我们一起玩,看到平常顽皮的弟弟也想插手,我有些迟疑。经不住弟弟的一再要求,我俩还是点头同意了。又拼了一会,最终快要完工了,就在这时,弟弟淘气的习惯又来了,有意把大楼碰倒。眼看自己辛苦的工作成果一下全没了,李明轩大怒道:“你要干什么?这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啊!”感觉到他还要上去打弟弟,我赶忙制止说,你指责一下他就行了,终归他还小啊。假如要是换成你的弟弟,你会怎么样对待?假如你执意不能宽恕小弟弟,那么也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情啊,接着我又起先教化起弟弟,最终也让弟弟进行了赔礼致歉
16、,就这样,一场冲突才得以消退。 中庸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后,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和领悟中庸的思想,使其融入我们的生活,教会我们做人和做人的道理。 读中庸心得体会7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绽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
17、贬义的色调,但如今人世间,胜利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变更,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肯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饮水思源,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定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
18、处之能培育良好心态,庸并非激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行过也不行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老师生活,我感觉老师的确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学生的学习创建性;而假如老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缘由,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老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老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读中庸心得体会8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
19、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慢慢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给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化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化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20、,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事实上把全部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白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则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简单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限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
21、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常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确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说明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行更易,不是别的不行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行更易。今日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日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日没有难过的事,所以没有悲伤;今日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兴奋,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状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
22、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化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韧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读中庸心得体会9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线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学问竞赛,有幸观赏了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
23、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安静心情就为“中”,表现出心情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化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挚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望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当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
24、头,好像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绚丽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挚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傲慢!我们做人,肯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读中庸心得体会10 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
25、个独立的个体,须要我们专心的视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化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化。 读中庸有感 礼记。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知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具体地求教,慎重地思索,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索则已,既然思索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辨别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的确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美丽,叙写形象、生动、显明,语言表达实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留意。 最新读中庸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