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pdf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社会科学年第期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黄向阳彭建刚提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与监管目标息息相关。本文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出发,在分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对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导向监管、机制监管、监管成本管理和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创新等实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监管目标 监管有效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一、引言金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为
2、向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从年到年党中央一号文件都鼓励农村金融改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我国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生态得到了改善,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对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历来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面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行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在促进市场竞争、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制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而需要创新监管途径,提高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农村中
3、小金融机构监管的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但是,国内相关监管文献一般没有直接涉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及其提升路径,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项目号)的阶段性成果。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阐明了一些改进意见,也有少数监管实践者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工作措施,总体上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论证。笔者曾在综述国内外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殊性,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程度、自身稳定运营程度、监管的激励和约束效应、监管机构实现监管目标的成本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中小
4、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而对于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途径,首先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 年发布并于年修改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在总结各国监管经验基础上,强调从市场准人到退出全过程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对照该原则及其评价方法进行自我评估,已成为各国发现和解决本国银行监管缺陷、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国内一些研究者就如何提高银行业监管有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唐秀琴、齐中英()从改进监管环境、建立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合作、完善监管运作机制、建设监管队伍等五个方面,黄润中()从差别资本要求方面,高冬民()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刘晓勇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彭志坚
5、()从合规监管、风险监管、提高银行竞争力、金融服务充分性建设、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路径。此外,一些监管实践者提出了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具体措施。蒋定之()在如何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时,强调要坚持风险监管底数,灵活把握监管尺度,切实增强有效监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肖志民()提出加强日常运营的风险性非现场监管,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量化监管的有效性。武毅()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有效性提出相关建议与思考。姜丽明()指出,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要进一步更新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政策,完善监管方式,加快引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学转型。周南()针
6、对农村中小银行监管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强化监管功能,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监管效能。二、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现状(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不鲜明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薄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现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基本沿袭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银行业监管目标的规定,即促进其依法、稳健运行。围绕这一主要目标,监管机构着手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对被监管对象大多采用增量指标进行考核。尽管在相关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中规定该类机构“三性”经营原则的同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将“三农”服务目标法定为监管目标。事实上
7、,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立足于县域经济,其功能应定位于服务县域内的经济发展极、定位于服务区域内优先发展的产业、定位于服务中小规模的“三农”资金需求者。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否且富有成效地为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服务应成为监管的重要目标。(二)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指标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年启动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年试点新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总体得到缓解,初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但由于现有大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历程的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而成,其人员素质低下、经营管理落后、营销成本过高、外部环境欠优,加上承担了“行社分家”、农村“两会”处置以及城市
8、信用社并人等事件的变革成本,这些因素使得有些地区、部分机构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包袱,主要风险监管指标还相当滞后。分地区比较,截止年末,全国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有个省份的资本充足率没有达到基本监管标准,均在以下;有个省份不良贷款率超过;有 个省份存在历年亏损挂账且额度较大;有个省份存在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个省份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足 ,个省份拨备覆盖率不足。从机构来看,截止年末,全国家农村信用社中,有的机构资本充足率低于,有 的机构为负数;有的机构不良贷款率超过,有的机构超过;有的机构存在历史亏损挂账。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有的机构单一客户贷款集
9、中度超比例。事实上,我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贷款集中度等主要风险监管指标离监管要求差距还很大。(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市场准人、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理措施等四种,但各类监管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市场准入上,机构准人未能很好地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现状来合理布局,截止年末,全国还有个省份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新设家村镇银行全部设在县城或市州内且集中在东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业务准人未能有效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
10、和金融服务方式的本土化、多样化;高管人员核准基本注重任职资格审查而忽视从业行为监管。在非现场监管上,银监部门自年以来实施了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完善了张基础报表和张特色报表,但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较差、 系统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且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不完全对应的数据口径,加上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数据要求口径不尽一致,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报表数据不能及时、一致、准确地得到反映,进而使得各级监管部门计算出的监管指标结果存在着差异性或者偏离真实的风险状况,很难持续有效地识别、评估、预警、控制和处置风险,不利于监管当局的监管决策。在现场检查上,现场检
11、查工作所涉及的项目和投入的时间、人力、财力较大,发现的违规机构和违规金额的比重居高不下,但跟踪整改合格率低,同质同类问题屡查不止。在行政处理上,出于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容忍,行政处理力度明显不够。(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既要保证足够的工作经费和人力资源,又要讲究经费的节约和人员的合理配置,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成本管理制度。一方面,在经费筹措和使用上基本是吃“大锅饭”。从年以来,我国开始对银行业实行监管收费,尽管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一定的减免政策,但表明其监管成本已列人了国家财政统一预算。过于笼统的监管预算管理,使得有些监管工
12、作缺乏经费保障,有些监管工作存在资金浪费的现象。同时,我国现行的银行业监管经费是按照中国银监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监管机构行政划拨,实行“一刀切”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省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辖区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程度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各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难度,导致监管资金分配不当。另一方面,监管人力资源不足。各级监管机构的编制和人员普遍紧缺,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更加分散匮乏。据银监会统计,全国银行业县级监管办事处平均只有人,人均监管机构超过家,甚至近年来有些省份县级监管办事处还被上收到市州分局。而被监管对象辐射的范围较大,客观上使得监管资源被重点投放到了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一定程度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村 中小 金融机构 监管 目标 实现 途径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