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斑岩铜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斑岩铜矿.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斑岩铜矿矿床研究最新进展斑岩铜矿矿床研究最新进展在主要的铜矿类型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 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铜矿床类型。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 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其形成时代极不均一, 有随时代变新、 矿床数目增多、 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 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 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 成为主要
2、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 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详细来讲,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三是古亚洲成矿带 (中亚成矿带)。此外 ,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对上述成矿地质背景, 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 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针对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Sillitoe ( 1972) 建立了经典
3、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 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Sillitoe ( 1998) 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Richards 等( 2001) 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 其中, 构造背景因素包括: 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 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Cooke 等( 2005)
4、 通过对世界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大洋板片的低角度俯冲非常有利于挤压背景的形成。大陆环境斑岩铜矿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随大陆环境斑岩铜矿大量发现, 对其研究才逐渐深入。 Hollister等( 1974) 首次开展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研究,拓展了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近年来,中国矿床学家的研究也发现: 斑岩铜矿不仅可产于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中, 还可以产于碰撞造山带中(如青藏高原) , 甚至形成于陆内环境中(如德兴) 。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及陆内环境的斑岩铜矿, 不能用西方学者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来解释,因此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遇到了挑战。芮宗
5、瑶( 2002) 研究表明: 有些斑岩铜矿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可能是由板内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或走滑断裂带作用导致深源花岗质岩浆上侵形成。侯增谦等( 2007) 认为: 中国大陆内部斑岩铜矿产出的背景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对含矿斑岩的起源研究较早, 俯冲洋壳或残留洋壳的部分熔融、 加厚下地壳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以及板片熔体交代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等模式, 均被用来解释含矿斑岩的成因,但众多研究成果都强调下地壳或者上地幔对岩浆成因的贡献。 起初因含矿斑岩的产生常与板片俯冲带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钙碱性岩浆常被认为是俯冲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 如Sillitoe,1972) ; 最近
6、的研究表明,除少数具有埃达克质亲和性钙碱性岩浆为年轻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外( Defant et a1. , 1990) , 绝大多数的钙碱性岩浆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图1) 。图1 俯冲带及陆缘弧环境下含矿斑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据Richards,2003,2005)Fig. 1 Deep Formation Process of Ore-Bearing Porphyry in Subduction Zone and Epicontinental Arc EnvironmentRichards ( 2005) 认为: 岩浆通过MASH ( 熔融、同化、存储、均一 )
7、过程,由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将会发生不断演化, 当演化的岩浆具有比下地壳物质更小的密度时( 如安山质岩浆) ,则会在浮力作用下穿过地壳而上侵。针对岩浆在地壳中运移方式的争议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今天多数研究者认为,在热的韧性下地壳范围内,岩浆多以底辟方式侵位; 而在相对较冷的中上地壳,岩浆则常以裂隙控制的岩墙扩展方式上升为主。 岩浆浮力本身足以促使岩墙侵位, 先存的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常可为岩浆上升提供更为有利的路径。所以,含矿斑岩常沿大规模的裂隙/断裂带或线理带发育,特别是在走滑断裂系统产状变化部位( Riehards et a1. ,2001) 。矿质来源是斑岩铜
8、矿成矿作用的关键。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点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近年来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为斑岩铜矿金属来自岩浆提供了新的证据。 Burnham ( 1980) 认为活动大陆边缘的钙碱性岩浆 热液是斑岩铜矿的唯一物质来源。 Campos 等( 2002) 通过对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指出: 智利Zaldivar 斑岩铜矿中的铜来自岩浆。虽然Cu、Au 和Mo 三种金属的地幔来源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仍有学者在部分地区找到了Cu、Mo 和岩浆共同来源于下地壳的证据( Bouse et a1. ,1999)。岩浆-热液流体的转换也是能否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关键。即使岩浆
9、携带大量的金属成矿元素,如果这些成矿元素不能进入到成矿流体中,也不能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 金属元素如何进入成矿流体中以及在岩浆一热液转换过程中, 成矿元素在结晶相和流体相之间的分配问题,都会制约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生。通常认为岩浆房的形成,因通过MASH 过程产生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的密度, 通常介于上地壳结晶基底及其上盖层岩石的密度之间, 岩浆上升到此位置后很难再通过浮力作用继续上侵, 常堆积成池, 形成岩浆房( Dilles, 1987) 。如深部岩浆供应充足,则岩浆房会一直保持熔融,并不断以岩株、岩枝形态向外扩展。演化后期的富挥发分、低密度岩浆常浅成侵位,形成次火山岩( 图2) ( Ri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斑岩 铜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