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 精品.pdf
《城市规划-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 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 精品.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亳政办20XX64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以下简称技术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一、 要进一步加强对该 技术规定 的学习培训工作。 该 技术规定是指导我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规范,是城市项目工程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该技术规定的实施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切实掌握精神实质,特别是建设、 规划、 国土、 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职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本技术规定的能力,确保各项
2、技术规定落实到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二、 要切实做好该技术规定 宣传推广工作。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该技术规定的内容、实施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遵守规划意识和依法监督实施规划的意识。三、要进一步加强对该技术规定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谯城区人民政府和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要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本技术规定实施工作的监督, 建立和完善查处违反规划案件工作协调机制和规划执法动态巡查机制,严厉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四、在该技术规定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做好与
3、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市住房城乡建委反馈,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本技术规定。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亳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及国家、省有关规划的规范、标准,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实际,制定本技术规定。第二条在本市中心城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以及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技术规定。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第三条城市用地分类(一)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二)城市用地分类以土
4、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三)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四)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 按照住建部门颁布实施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采用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第四条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一)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 M)、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和特殊用地(D)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符合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
5、37-90)中的相关规定。(二)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第五条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表(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并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1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二)凡表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三)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 1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经报批后执行。(四)不宜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
6、。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1居住用地序号用地类别建设项目第第一二类类第三类公共设施用地商贸办公工业用地第第第一二三类类类M1M2M3仓储用地市政普通W1危 公用险 设施品W2U绿地教科文卫G1G2R1 R2R3123456789101112低层住宅建筑多层居住建筑高层居住建筑集体宿舍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机构)商业服务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农贸市场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和业余学校科研机构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的工厂对环境有轻度干扰污染的工厂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的工厂普通仓库危险品仓库批发市场社会停车场、库加油站客、货运公司站场C1C2 C3C513高等院
7、校、中等专业学校1415161718192021222324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有条件允许设置第三章居住用地第六条布局准则(一)居住用地应相对集中布局,形成相应规模的居住区、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规模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居住用地分级规模表2户数(户)人口(人)居 住 区10000160003500052500小区300050001150017500组团300100010503500注:每户按照3.5人计算。(二)居住用地的建筑布置,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以及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因素,避免烟、气(味)、尘和噪声等造成的污染和干扰。 对特殊地段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交通影响评价;居
8、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本技术规定第九章的规定。第七条规划标准(一)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标准按照本技术规定第四章的规定执行。(二) 编制居住小区和组团规划时, 居住用地人均用地指标、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XX年版)的规定。第八条零星建设开发控制(一)零星建设是指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用于住宅开发时难以达到组团规模且独立进行设施配套的城市用地。(二)零星建设不宜单独用于居住用地开发,宜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进行建设。(三)零星居住用地应依照相关的规划和技术规定,并结合周围地区的设施配套情况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第四章公共服务
9、设施第九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标准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七类: 1. 教育设施;2. 医疗卫生设施;3. 文化娱乐设施;4. 体育设施;5.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 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 商业服务设施。第十条居住区、 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按照千人指标设置。(一)中小学的配套应根据教育设施规划统一选址,配套建设。(二)除专项规划规定外,超过 1000户的居住小区,按 30平方米/百户,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机构用房(不足1000户的小区,其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设置在内) 。(三)除
10、专项规划规定外,超过3000人5000人的小区应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其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5000人以上的居住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四)除专项规划规定外,按照建筑面积不低于166平方米/千人;用地面积不低于280平方米/千人的标准配置幼儿园(托儿所) ,按千人指标核算规模小于3个班的幼儿园不单独设置,宜结合周边小区统一考虑。(五)除专项规划规定外,千人以上的居住组团,按 200平方米/千人、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标准配置室内文体活动中心;按400平方米/千人标准配置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按20平方米/千人标准配置老年活动站,老年活动站宜布置在社区机构用房内。(六)除专
11、项规划规定外,按照不低于房屋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二的标准配置物业服务用房。房屋总建筑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时,按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七)除专项规划规定外,按不大于70米服务半径标准配置垃圾分类投放站。(八)按照建筑面积不低于 10平方米/千人、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公厕,每一公厕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公厕宜布置于其他建筑内,且必须有独立的出入口。第十一条居住区、 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级公共设施的实施规定(一)所有公共配套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二)配套公用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得随意改变。第五章工业用地第十二条工业用地规划标准(一)工业用地宜集中成片布局,以利于
12、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二)老城区的零星工业用地应结合城市规划逐步调整。(三)工业区开发强度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相关规定。(四)工业区内生活配套设施需统一布局,严格控制园区内企业各自分设生活配套设施。 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用地范围内建设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 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第十三条 工业项目规划标准(一)工业项目宜按各自的产业分类进入相应的工业集中区。(二) 工业项目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本技术规定第十三章的有关规定。第六章城市绿地第十四条 公共绿地(一)公共绿地包括公园和街头绿地。(二)公园的
13、内部用地比例应根据公园类型和陆地面积确定,并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相关要求,应严格控制管理用房的建设规模。(三)街头绿地中的绿化面积不宜小于占地面积的65%。第十五条附属绿地(一)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 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米;当路侧或路中绿带宽度大于8米时,应计入城市公共绿地。(二)公共活动广场宜选择种植具有亳州地方特色的树种,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绿化覆盖率不宜小于40%。第十六条居住用地绿地(一)新建居住区的公共绿地,采用分级设置的原则。1. 组团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4%,且应不小
14、于0.5平方米/人;小区级(含组团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7%,且应不小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含组团级和小区级)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10%,且应不小于1.5平方米/人。2. 绿化面积(含水面) 不宜小于总绿地面积的70%;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相应指标的70%。3. 鼓励居住区公共绿地向公众开放。4.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绿地或绿化隔离带,不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不应作为小区集中绿地计算。(二) 停车泊位下有植草砖铺装且泊位之间栽植不碍停车的乔木,可按绿地计算。(三)屋顶绿化面积计算屋顶高度距室外地坪 2.4米,且能方便到达的,全部计入绿地面积。第七章公共开放
15、空间第十七条公共开放空间(一) 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用地单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水体、停车场地和城市广场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第十八条城市广场(一)城市广场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二)城市广场的设计应结合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满足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氛围的要求;广场内应设置电话亭、饮水器、标志牌、垃圾箱、座椅(凳)和灯光照明等设施;规模较大的广场(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应设置公厕。(三)以休憩功能为主的城市广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5%,绿化宜种植乔木。第十九条城市水体(一)应保护岸线的
16、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的警戒水位、防洪、排涝、景观、安全、环保和绿化等要求。(二)水体沿岸用地应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应控制沿岸用地的开发强度和机动车道路的建设, 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三)充分利用市域内水体,努力控制水体的污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生态湿地或公园。(四)针对不同水体的特点,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第八章建筑容量及建筑物退让控制第二十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指标见表3)。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编制详细规划,并经批准后实施。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3低层独立式住宅低层拼接式住宅居住建筑(含酒
17、店式公寓)多层高层旧城改造区D-30%20%28%45%40%50%FAR-1.21.64.02.85.53.5D-30%28%25%40%35%45%新城区FAR-1.21.53.02.55.03.0商贸、办公(含旅馆、公寓多层式办公)高层大型超市工业建筑(一般通用厂房)仓储建筑公共绿地-参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执行参照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注:1. D建筑密度,FAR建筑容积率,两者不宜同时取最大值;2. 本表仅适用于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基地;3. 本表规定的指标取值为上限,但工业建筑为下限;4. 旧城改造区建筑容积率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二十一条建筑退用地红线
18、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要求。第二十二条地下建筑离用地边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埋置深度(自室外地平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距离)的 0.7倍。按上述距离要求退让相邻用地边界确有困难的,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应不小于3米,且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沿城市道路两侧,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小于5米。沿路地下建筑退让小于主体建筑退让的, 其顶面标高应设在地面正负零以下。第二十三条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距离铁路轨道外侧边缘不宜小于50米 (铁路附属工程设施项目除外)。第二
19、十四条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 在对等退让的原则下,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一)低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各边均不得少于3米;(二)多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北侧不少于12.5米,南侧不小于7米,东西侧均不得少于3米,且同时满足日照、 消防间距要求。(三)高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北侧不少于20米,南侧不小于10米,东西均不得少于6.5米,且同时满足日照、消防间距要求。(四)边界外侧为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放空间或确定的永久性建筑物的地区及用地边界不规则的地区, 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距离应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功能的使用。(五)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
20、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4所列数值,但另有规定的除外。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表表4单位:米多层高层城市主干路1015城市次干路710城市支路510道路交叉口、 港湾式公交站等道路展宽段处应适当加大退让距离。围墙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退蓝线、绿线根据实际情况由规划主管部门确定。旧区改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前提下,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后退主干道路红线距离可参照城市次干路标准。(四)不同层高的组合建筑宜依据其最高级别退让道路红线。第二十五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除经批准的
21、详细规划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20米(旧城改建项目可酌情处理)。第二十六条主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 10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5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切点的连线算起),且建筑开口方向不宜朝向交叉口方向,鼓励在退让地块做街头绿化、小品等。第二十七条沿公路两侧进行建设的, 其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如下:禁止在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栅外缘各 3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或者地面构筑物;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为:国道不少于35米,省道不少于30米,县道不少于20米。第二十八条沿水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河道、沟渠、水面规划线)两侧进行建设的,其
22、后退水面的距离不宜小于 30米,且退让用地宜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但有关规划和特殊要求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九章建筑间距控制要求第二十九条一般规定(一)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二)遮挡建筑为多、 低层建筑的,按建筑间距系数进行建筑间距控制;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应对受遮挡的住宅进行日照分析,并应结合本规定的其它要求确定建筑间距。(三)日照间距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第三十条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多、低层住宅之间不应小于6米;(二)
23、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 13米,不得小于9米。第三十一条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的住宅南侧,或位于东西向(偏东西)的住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的住宅东、西侧的:1. 建设多层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且应不小于6米;2. 建设高层建筑时,除应满足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不宜小于13米。(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且同时满足消防、日照间距要求。第三十二条非住宅建筑之间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
24、18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应不小于13米;(二)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间距不宜小于13米;(三)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宜小于10米;(四)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应小于6米;(五)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第三十三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和中、小学校教学楼、老年公寓、幼儿园、托儿所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有效日照时间在满足现行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第十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三十四条建
25、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 气象、 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 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第三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和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进行建设的,必须遵守相应的保护法规,并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第三十六条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第三十七条在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满足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第十一章建筑物的景观控制第三十八条一般规定(一)新建多、低层住宅宜采用坡顶屋面。(二)新建住宅小区实行各种管线入地敷设(水电表出户安装)、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 精品 城市规划 亳州市 管理 技术 规定 试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