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3_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修改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实验13_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修改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13_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修改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验实验 1111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光学仪器的核心部件是光学元件, 大量的基本元件是透镜, 一个复杂的光学仪器透镜多达几十块、上百块。不同的目的, 常需要使用不同焦距的透镜。焦距是薄透镜的光心到其焦点的距离, 是薄透镜的重要参数之一, 物体通过薄透镜而成像的位置及性质 (大小、 虚实)均与其有关。 焦距的测量是否准确主要取决于光心及焦点(或物的位置、 像的位置)定位是否准确。一般来说,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很多, 应该根据不同的透镜、不同的精度要求和具体的可能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本实验使用多种方法,分别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
2、学习简单光路的“等高共轴”调整,掌握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2 、了解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原理,加深对薄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与理解。3 、 学会用自准直法和二次成像法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 光具座、凹透镜、凸透镜、平面反射镜、光源、物、屏等。 预习思考题预习思考题 1、如何在光具座上将各光学元件调至等高共轴 ?2、自准直法测量凸透镜焦距时, 若透镜光心和透镜架底座读数准线不共面, 会产生什么性质的误差 ?实验中如何消除这种误差?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设薄透镜的像方焦距为f,物距为s,对应的像距为s,对于近轴光线入射,则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111ssfss故f (1)s s应用上式时,
3、必须注意各物理量所适用的符号定则。本实验规定: 距离自参考点(薄透镜光心)量起,与光线进行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运算时已知量添加符号,未知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1、测量凸透镜焦距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光路图如图1 所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实像,测ss出物距 s 和像距 s 后,代入透镜成像公式即可算出凸透镜的焦距f s s物屏物屏P P凸透镜凸透镜L L像屏像屏PPf fs ss s图1 物距像距法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光路图如图2 所示。设保持物体 (屏)与像屏的相对位置不变,并使其距离D 4 f,当凸透镜置于物体(屏)与像屏之间时,可以找到两个位置,像屏上都能得
4、到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 透镜两个位置 (与) 之间的距离的绝对值为d(问:为何要求D 4 f?) 。运用物像的共轭对称性质,容易证明D2 d2f (2)4DPIIIPdD图 2 二次成像法P只要测出d和D,就可以算出f。由于f是通过透镜两次成像而求得的, 因而此法又称为两次成像法。同时可以看出,成像时都是把透镜看成无限薄的, 物距与像距都近似地用从透镜光心算起的距离来代替, 而这种方法中则毋须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 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光路图如图 3 所示,在透镜像后方放一平面镜,将物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反射回去, 移动透镜使其在物平面上成一清晰像,
5、则物 p 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LPPMf图3 自准直法2、测量凹透镜焦距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凹透镜是发散透镜,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像屏接收。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常用辅助凸透镜与之组成透镜组,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其测量原理如图 4 所示:ss即可。p到L的距离是L的物距,P到L的距离是L的像距,代入公式f s s图 4 物距、像距法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凹透镜是发散透镜, 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像屏接收。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常用辅助凸透镜与之组成透镜组, 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 其测量原理如图 5 所示。P与L2的距离,就是L2的焦距ff图5 自准直法 实验内容和实验
6、步骤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准备:1、实验测试前,在光具座上将各光学元件调至等高共轴。可分两步进行。粗调: 先将透镜等元器件向光源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位置,凭目视使光源、物屏上的透光孔底端中心、透镜光心、像屏的中央大致在一条与光具座导轨平行的直线上, 并使物屏、透镜、像屏的平面与导轨垂直。细调:利用透镜二次成像法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当物屏与像屏距离大于 4f 时,沿光轴移动凸透镜,将会成两次大小不同的实像。若物P图 6透镜二次成像法来判断是否共轴PP的中心 P 偏离透镜的光轴,则所成的大像和小像的中心P和 P将不重合,但小像位置比大像更靠近光轴(如图 6 所示) 。就
7、垂直方向而言,如果大像中心P高于小像中心 P,说明此时透镜位置偏高(或物偏低) ,这时应将透镜降低(或把物升高) 。反之, 如果 P低于 P,便应将透镜升高(或将物降低) 。调节时, 以小像的底端中心位置为参考, 调节透镜 (或物) 的高低, 逐步逼近光轴位置。当大像底端中心 P与小像底端中心P重合时,系统即处于共轴状态。当有两个透镜需要调整(如测凹透镜焦距)时,必须逐个进行上述调整,即先将一个透镜(凸)调好,记住像底端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然后加上另一透镜(凹) ,再次观察成像的情况,对后一个透镜的位置上下、 左右的调整,直至像中心仍旧保持在第一次成像时的中心位置上。注意,已调至同轴等高状态的
8、透镜,在后续的调整、测量中绝对不允许在变动。2、实验中,要正确判断成像的清晰位置。能够正确判断成像的清晰位置是光学实验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 为了准确地找到像的最清晰位置,可采用左右逼近法读数。先使像屏从左向右移动,到成像清晰为止,记下像屏位置,再自右向左移动像屏,到像清晰再记录像屏位置,取其平均作为最清晰的像位。实验内容:实验内容:1、粗测待测凸透镜的焦距f(自选) 。2、共轴调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像差和读数准确, 需要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 使各透镜的光轴重合且与光具座的导轨严格平行,物面中心处于光轴上,且物面、屏面垂直于光轴。此外,照明光束也应大体沿光轴方向。共轴调节的具体方法是:粗调。把
9、光源、物、透镜、像屏等元件放置于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尽量靠拢,用眼睛观察,调节各元件的上下、左右位置,使各元件的中心大致在与导轨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并使物平面、透镜面和像屏平面三者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光具座的导轨。细调。点亮光源,利用透镜两次成像法(见图2)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 (参考实验前准备)如果系统中有两个以上的透镜, 则应先调节只含一个透镜在内的系统共轴, 然后再加入另一个透镜,调节该透镜与原系统共轴。3、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自选)用具有“1”字形的金属屏为物,用准单色光照明。如图 1,使物屏与像屏之间距离大于4 f,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像屏上呈现出“1”字形物体的清晰像。记
10、录物、像及透镜的位置,将数据填入表 1 中,依( 1)式算出f。改变屏的位置,重复测量几次, 求其平均值。4、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将物屏与像屏固定在相距大于4 f的位置,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D,如图 2 所示。移动透镜,使屏上得到清晰的物像,记录透镜的位置。移动透镜至另一位置, 使屏上又得到清晰的物像,再记录透镜的位置,将数据填入表2 中,由(2)式求出f。改变屏的位置,重复五次,求其平均值。5、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按图 3 所示,以“1”字形金属屏为物p,移动透镜L并适当调整平面镜的方位,在物平面上可看到出现一倒立的 “1”字屏的像p,记录透镜与物屏的位置, 将数据填入表 3 中,二者之差即
11、为透镜的焦距。重复五次,求平均值。6、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如图 4 所示,先用辅助凸透镜L1把物体P成像在P处的像屏上,记录P的位置,然后将待测凹透镜L置于L1与P之间的适当位置,并将像屏向外移,使像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P,分别测出P、P及凹透镜L的位置,将数据填入表 4 中,求出物距s和像距s,代入式(1)中,算出f(注意物距s应取的符号) 。改变凹透镜的位置,重复五次,求平均值。7、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如图 5 所示,先用辅助凸透镜L1把物体P成像在P处的屏上,记录P的位置,然后将待测凹透镜L2置于L1与P之间,在L2后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L2,使物平面上出现清晰的像,记录凹透镜的位
12、置,将数据填入表5 中,L2与P之间的距离即为凹透镜的焦距f。重复测量几次,求其平均值。数据记录及处理1、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表 1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次数物屏位置 P凸透镜位置像屏位置 P物距 sL12345平均值:f 像距 s焦距 ff i f1f 绝对误差:f in 1nf 100%结果表述:f f f 相对误差:E f 2、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表 2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次数物屏位置P凸透镜位置L1凸透镜位置L2像屏位置P二次成像透镜距离 d2物屏像屏距离 D焦距f123451if 绝对误差:f in 1nf 100%结果表述:f f f 相对误差:E f 平均值:f 3、自
13、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表 3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次数物屏位置 P凸透镜位置 L焦距 f12345f f21if 绝对误差:f in 1nf 100%结果表述:f f f 相对误差:E f 平均值:f f f24、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表 4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次数像屏位置 P凹透镜位置 L像屏位置 P物距 s像距 s焦距 f1234521f i f平均值:f fi绝对误差:f n 1nf 100%结果表述:f f f 相对误差:E f 5、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表 5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次数像屏位置 P凹透镜位置 L2焦距 f123451f i f平均值:f fi绝对误差:f n 1nf 10
14、0%结果表述:f f f 相对误差:E f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光具座已调好水平,切勿随意拧动光具座的调水平螺母。2、在装拆透镜时,手只能拿透镜四周,若镜面不干净,只能用擦镜纸擦,保护透镜,严防碰伤和摔坏。3、在实验中,要反复确定像的清晰位置,即对像距要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由于像的清晰位置判断不准而造成的误差。4、测凹透镜焦距时,为减小误差,凹透镜物距取57cm,像距取 1025cm 较好。5、实验完毕,归整仪器。 思考题思考题(1)二次成像法为什么要求D4 f(2)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凸透镜的位置可以移动吗,为什么?实验实验 1414 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光线入射到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13 分光计 调节 使用 修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