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pdf
《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路径探析作者: 杨斯诗,陈兴明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 年第 1 期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杨斯诗,陈兴明(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21 世纪是崇尚多元合作的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呈现综合化、集成化态势,跨学科合作已成为解决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有效途径。审视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跨学科合作面临重重困境:基于学科的学术组织架构、“壁垒式”人才培养格局、合作意识淡薄、导师“经济人”利益驱使、激
2、励机制支撑力度不足。高校应从文化氛围、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为跨学科合作扫除障碍,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合作;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8)01?0020?05 收稿日期 2017-10-05;修回日期 2018-01-21 作者简介杨斯诗(1992),女,福建尤溪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陈兴明(1965),男,福建宁德人,博士,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难题日益
3、复杂化,从雾霾治理到流行病防控,从医疗保障到缩小贫富差距,从人权平等再到国家主权,解决这些复合型问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以及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框架。在这种发展情境下,学科发展趋于高度分化与综合并存,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前沿问题或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现阶段研究生规模化培养,教育质量日趋同质化,研究生创新性普遍缺乏,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为此,提升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2015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要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
4、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2017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与教育部联合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本文尝试将推行多年的跨学科合作培养作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从中展开些许探讨。一、跨学科合作的内涵“跨学科”一词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伍德沃思(1926)提出的。我国学术界关于跨学科合作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发展至今已历经萌芽、初步探索、停滞、全面发展阶段。近年来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跨学科合作研究逐渐渗透到高教领域,研究重点由理论转向实践,跨学科合作已成为众多院校培养创新人才与获取知识创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正如诺贝尔奖获得
5、者李政道先生所言:“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1”关于跨学科的概念界定,百度百科给予其双重涵义:基于动态视角,跨学科意为跨越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基于静态视角,跨学科等同于交叉科学2。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其定义有着多样化的解读。钱学森认为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3。路甬祥将交叉科学定义为:诸多门类科学之间的外部交叉以及同一门类科学之下各个学科之间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4。周叶中敏锐地察觉到大批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与发展,各学科边界日益模糊,自
6、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融互通逐渐形成紧密而复杂的网络结构5。综上所述,结合高校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在现代学科范式下,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合作是对“条块”状的学科结构进行整合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与知识创新的突破点,鼓励学生基于兴趣、需求或问题自主汇聚在一起形成相互依赖的学术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思维空间与活动空间。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跨学科合作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新旧知识的交流互动,进而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开拓学术空白领域、解决复杂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造性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
7、能力。二、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跨学科合作的阻碍因素(一)基于学科的学术组织架构学科专业设置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由谁设置与如何设置,依据这两个问题可划分为生成型与规范型。其中,生成型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围绕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学生需要等因素自动生成,如在美国,除了高校自身享有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外,学生也有权在学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外设计新专业6。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则属于规范型,即由权威主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具有法令色彩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将学科划分为 13 个类目,每个学科门类下又进行专业细分。围绕学科构建院系结构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条块
8、”状的院系架构逐渐形成基于学科的学术组织形态及其自身的组织制度与文化,跨学科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的生态平衡,不同学科主体在资源争夺、权力博弈与文化差异中难免会产生冲突与不和谐7。“大学院系专业”的学术组织架构将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进行分割绝缘,学科之间早已筑造起高墙,使得跨学科合作在夹缝中艰难前行,也使得学生难以挣脱学科的枷锁。(二)“壁垒式”的人才培养格局现阶段硕士研究生主流培养模式仍采用分科式培养,学生自进校以来按照学科被分配在具体的院系、专业与班级,大多数学生被约束于限定区间展开教学活动,并且每学年均有规定修习的学分,若想要修习其他学科的课程,必须申请辅修第二专业(双
9、学位),但从目前教育部现行文件来看,仍不存在关于双学位的提法与相关政策,也就是说,双学位证书是不被国家承认的8。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各专业教学计划除公共必修课和基础课之外,其他课程都是属于专业课范畴,课程口径较为狭窄。加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主要围绕各自导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展开,即以研究团队成员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各个研究团队之间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合作受阻。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高校逐渐意识到跨学科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纷纷输入部分教学资源,展开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增设跨学科课程、学科群的尝试,然而发展至今我国还未建立专门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众多高校往
10、往陷入将两至三门学科机械相加的误区,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如何在学科高度分化与整合的动态过程中,联结不同学科之间独特的学科属性、学术资源与价值取向,寻求多学科间的耦合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耦合作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三)合作意识淡薄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校具有独特的制度环境、宽松的精神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潜能,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呈“条块分割”,硕士研究生归属于某一学科、院系、专业及其分支下接受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化壁垒与学术性权威使其基本没有话语权与选择权9,以致学生在学术和科研过程中往往只在自己所属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单
11、打独斗的埋头苦干”,跨界交流甚少,缺乏学术思想的碰撞,难以激发创造力。加之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量产”导致硕士研究生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部分学生抱着只求“学位”,不求“学问”的功利态度10,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因缺乏责任承包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而出现“搭便车”的懒汉行为,从而影响合作目标的实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创客时代的到来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合作与创新被赋予更高的时代价值,创新不再是独立个体之间的竞争与博弈,而更多地需要跨界互助合作,因此,如何将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四)导师“经济人”的利益驱使相比本科阶段,
12、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负责制更为凸显,学生隶属于各自导师队伍,导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当前我国高校仍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制度,其中科研成果是考核教师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评定标准包括教师主要负责的科研项目数和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篇数,以致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科研成果而忙于课题申请和核心刊物论文的发表,使得高校原本自由、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变成竞争激烈的竞技场,充当“经济人”角色的导师则变成受个人利益驱使的竞争主体,为了争夺更加有利的学术资源、追逐短期目标,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彼此之间往来甚少,即便是同一学科领域的导师也缺少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学科
13、群体边界”11。导师的封闭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行为判断与选择,在同一导师的带领下,若干学生与一个导师立足于同一或相似学科领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落”,学生往往会顾及研究团队与导师的利益奋力捍卫自己的“学术领土”而不被其他学科领域的人“侵蚀”12。(五)激励机制支撑力度不足跨学科合作培养人才需要资源共享、学分管理、专项经费等激励机制协同推进,然而,现阶段众多高校的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术资源配置不充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术资源分配主要以学科为基本单位,使得跨学科合作组织往往会因为学科边界的固化而出现资源抢夺与分配不均等现象;第
14、二,学分转换机制不够灵活。主修专业课的学分占比过大是我国高校学分管理制度的普遍问题,尽管近年来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或是在线课程逐渐兴起,弹性化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却没有及时跟上脚步;第三,跨学科专项经费不足。从高校办学的经费来源来看,我国高校和政府之间存在严重的依附关系,高校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相对淡漠,由此,办学资金及其分配对政府具有高度依赖性,社会与校友捐赠部分较为单薄;从专项经费审批情况来看,由于跨学科属于学科的交叉地带,难以界定其归属于哪一学科,以致跨学科合作的专项经费审批通过率较低。三、跨学科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一)营造“非制式合作”的跨学科文化氛围所谓“非制式合作”,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学科 合作 培养 研究生 创新 能力 提升 路径 探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