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黄秀玲来源:现代交际2014 年第 12 期 摘要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上,存在概念界定不一致,在研究对象上主要关注研究生层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跨学科学生的特点、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这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法,案例分析与归纳法等。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因此该话题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人才培养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2-020
2、8-02随着社会、经济、市场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界人士的诉求。已有查考文献表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亲密,即创新性人才几乎就等同于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凸显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也正因如此,近年来,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的探索也成为教育研究者,人才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有些培养单位和研究机构认为,跨学科项目研究能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若二者相结合,则有利于科研成果,跨学科人才培养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国跨学科人才培
3、养是怎样的一种研究状态?第二,现有的培养跨学科人才经验中有哪些成功经验?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并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构建合适的培养路径。一、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来获得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以追求卓越高等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为了解我国国内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该文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总共获得1997年-2012年的 42 篇文献(如表1 所示)。按照文献的不同来源,分成报纸类、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四种文献类型,其中报纸类文献以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为主
4、要分析对象,期刊以2012年北大核心期刊为分析对象,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不多,分别为3篇和 1篇,因此对这两者不做区分和选择。二、研究结果分析(一)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表 1 跨学科人才培养文献一览表龙源期刊网 http:/文献类型 期刊 学位论文 报纸 会议论文核心 非核心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 其他报纸文献篇数 10篇 16篇 3篇 4篇 4篇 4篇 1篇 12篇总数 42篇第一,学界对什么是跨学科学生的概念界定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研究者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出发,认为,“跨学科研究生指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属学科、专业与该生原来所学专业不是同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学者认为,“跨
5、学科研究生指在硕士或博士学习阶段所属专业与该生本科或硕士阶段所学专业不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前者对跨学科研究生的概念界定的外延显然超过后者的观点。学科和专业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文件上显然有很大的区别。从官方文件的视角来看,跨学科人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在文科和理工科之间相互跨越;在文科或者理工科内部相互跨越;在某个学科门类内部跨越(例如,工科中有许多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之间跨越的学生属于这个层次);在一级学科内部相互跨越(不同专业之间的跨越)。研究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路径,就需要对跨学科生源有清楚的认识。不同层面相互跨越的学生对求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障碍存在很大差异,在落实培养方式上也
6、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区分不同层级的跨学科学生对培养取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对象上看,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比较关注对研究生层次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在众多对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者中,尽管有些学者例如李雄鹰和车如山等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展示了专业学习与跨学科学习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也明确指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两位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李明秋等人虽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本科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例如调整教学方式等,但他们更侧重理论上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必要性。第三,从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上看,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跨学科学生的特
7、点、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等。刘亚敏等人指出,跨学科人才培养受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因素制约,宏观层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种固化、单一的局面,以及以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主要是指高校中学科专龙源期刊网 http:/业的安排。针对许多跨学科学生出现的各种特点的表征,很多学者和高校都在探讨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式。归纳起来,学者和高校主要通过对课程、培养方案、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式、招生规模等方面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建议。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所开发的一整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类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服务,管理和网络技术等课程融合了管理学、计算机、
8、商务与贸易等多学科的课程。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看,有比较法、案例分析与归纳法、访谈法等经验研究的方法来呈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史苗等人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博士项目的比较研究发现,开发的人才培养理念、灵活的课程设置体系、完善的咨询指导服务和系统的科研训练机制是培养博士生的有效途径。李雄鹰等人通过对比兰州大学心理学专业双学位的大一学生与其对照组进行了比较,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得出跨学科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即跨学科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有研究者用案例归纳的方式总结了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二)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1959年物理学家 CP斯诺提
9、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有鉴于国内不同专业背景的著名学者对“斯诺命题”的思考,武汉大学致力于开展了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并探索破解“斯诺命题”的途径,为打破学科与年龄的壁垒,共同探讨和寻求交叉、渗透与融合中的发展之路。2001年武汉大学,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示范高校之一,率先在我国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率先推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以促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更新传统学科和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和专业,例如,双学位班,数理金融班等。在各种跨学科人才培养班级中,“人文科学试验班将文、史、哲三学科基础打通、本科与研究生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高校 跨学科 人才培养 研究 现状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