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562-2017 克-雅病诊断.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ws∕t 562-2017 克-雅病诊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s∕t 562-2017 克-雅病诊断.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11.020 C 59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行 业 标 准 WS/T 5622017 克-雅病诊断 Diagnosis for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2017 - 07 - 24 发布 2018 - 02- 01 实施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 布 WS/T 5622017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缩略语 . 3 4 诊断原则 . 3 5 诊断依据 . 3 6 鉴别诊断 . 5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脑脊液 14-3-3 蛋白 Western blot 检测 . 6
2、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 7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脑组织 PrPSc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9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脑组织 PrPSc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11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vCJD 患者扁桃体 PrPSc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13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vCJD 患者扁桃体 PrPSc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13 附 录 G(规范性附录)PRNP基因序列、129 位及 219 位氨基酸多态性检测 . 15 附 录 H(资料性附录)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PRNP基因突变位点 . 19 附 录 I(资料性附录)克-
3、雅病的鉴别诊断 . 20 参考文献 . 22 WS/T 562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市友谊医院、广州市中山医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小平、韩俊、陈操、石琦、王得新、高晨、田婵、夏胜利、李洵桦、张秀春。 WS/T 5622017 1 克-雅病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克-雅病和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包括遗传或家族型克-雅病、 吉斯特曼-施特劳 斯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分类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
4、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克-雅病和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包括遗传或家族型克-雅病、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克-雅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德国科学家 Creutzfeldt H.G.和 Jakob A.M.在 1922 年首先报道的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后被证实为人类的朊病毒病,包括散发型、遗传或家族型、医源型和变异型。其中散发型约占病例总数 的 85左右,遗传或家族型约占病例总数的 1015左右,医源型约占病例总数的 1左右。 2.2 朊病毒病
5、prion disease 一类由朊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可传播性、退行性疾病。该病潜伏期长,病死率为 100。朊病毒相关疾病、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也为此类疾病的专有名词。 2.3 朊病毒 prion 朊病毒病的感染因子,又称羊瘙痒因子样或淀粉样朊蛋白(异常朊蛋白)(scrapie, amyloid-forming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Sc)。目前认为是一种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感染性蛋白粒子,由细胞表面的正常朊蛋白转变而成的异常形式,具有感染性,可抵抗蛋白酶的 水解作用(蛋白酶抗性),也有称为朊毒体、朊粒。 2.4 朊蛋白 prio
6、n protein 一种正常的细胞蛋白,又称细胞型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组织)的神经元细胞以及胶质细胞中表达,在机体其他组织包括外周组织、淋巴组织等细胞中也 有表达。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2 2.5 散发型克-雅病 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大多数克-雅病病例呈散发型,无地理上的聚集性,在病人之间无明显传播现象,由于至今没有发 现明确的发病原因,故称为散发型克-雅病。此类疾病的发病年龄在 14 岁92 岁之间,平均为 65
7、岁。 发病率为 12 人/每百万人/每年, 男女病人的比例与整个人口的性别比例一致, 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 2.6 医源型克-雅病 iatrogen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通过朊病毒污染的手术器械、 角膜及硬脑膜移植或脑垂体提取物、 生长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治疗会感 染受体患者,引起医源型克-雅病。 2.7 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genetic or familial human prion disease 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包括遗传或家族型克-雅病、吉斯特曼-斯特劳斯综合征、致死性家族型 失眠症。发病率约占整个人类朊病毒病病例的 1015。 2.8 遗
8、传或家族型克-雅病 genetic or familial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是一类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为显性特征遗传性疾病。 当人类朊蛋白基因出现特定位点的点 突变,以及出现特定的八肽重复插入或缺失时,引起此类疾病。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散发型克-雅病 相似,但依据突变位点和类型的不同,其发病年龄、临床病程、临床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变化 有所差异。 2.9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 Gerstmann-Str ussler-Scheinker syndrome 此类患者的朊蛋白编码基因出现特定的点突变及八肽插入, 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上与遗传或家族
9、 型克-雅病明显不同,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病理上可见特征性的淀粉样斑块沉积。 2.10 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 fatal familial insomnia 当人类朊蛋白基因第 129 位密码子为甲硫氨酸纯合子,第 178 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成天 冬酰胺(N)时,此类患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病理上表现为显著的丘脑神经元丢失和胶质增生,很 少或几乎没有海绵状变性。 2.11 变异型克-雅病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1996 年在英国首先发现的克-雅病新变种,多发生于年轻人,且其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均与散发型 克-雅病有所不同。此类病
10、人的大脑和小脑出现广泛的空泡样变及“花瓣样”的异常朊蛋白斑块沉积。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3 已经证实变异型克-雅病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英国和欧洲暴发的牛海绵状脑病相关。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JD: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FFI: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CJD:家族型克-雅病(familial CJD) GSS: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 syndrome) gC
11、JD:遗传型克-雅病(genetic CJD) iCJD:医源型克-雅病(iatrogenic CJD) PRNP:朊蛋白基因(prion protein gene) PrP:朊蛋白(prion protein) PrPC:细胞型朊蛋白(正常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 PrPSc:羊瘙痒因子样或淀粉样朊蛋白(异常朊蛋白)(scrapie, amyloid-forming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 sCJD:散发型克-雅病(sporadic CJD) TSE: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
12、cephalopathy) vCJD:变异型克-雅病(variant CJD) 4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临床辅助检查、实验室及基因学检测综合判断。诊断结果分为 疑似诊断、 临床诊断和确诊诊断, 其中病例的确诊诊断依赖于在患者的脑组织中检出具有蛋白酶抗性的 PrPSc和/或出现海绵状变性和/或具有特定的PRNP基因突变。 5 诊断依据 5.1 散发型克-雅病 5.1.1 病史与流行病学史 病史与流行病学史如下: a) 具有进行性痴呆症状; b) 临床病程2 年; c) 常规检测排除其他疾病; d) 无明确医源性接触史。 5.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如下: a) 肌阵挛;
13、b) 视觉障碍或小脑共济失调; c) 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 d) 无动性缄默。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4 5.1.3 临床检查 特征性的临床检查结果如下: a) 在病程中脑电图出现周期性三相波; b) 头颅 MRI 成像可见壳核/尾状核异常高信号, 或者弥散加权像显示对称性灰质 “缎带 (ribbon) 征”。 5.1.4 实验室检测 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a) 脑脊液 14-3-3 蛋白检测为阳性(见附录 A); b) 脑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具有典型/标准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即出现海绵状变性(见附录 B); c) 脑组织免疫组
14、织化学检测存在蛋白酶抗性 PrPSc的沉积(见附录 C); d) 脑组织 Western 印迹法检测存在蛋白酶抗性 PrPSc(见附录 D)。 5.1.5 诊断分类 诊断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a) 疑似诊断:符合 5.1.1 加 5.1.2 任意两条; b) 临床诊断:在疑似诊断基础上,符合 5.1.3 任意一条或 5.1.4 a); c) 确诊诊断:在疑似诊断基础上,符合 5.1.4 中 b)、c)、d)任意一条。 5.2 医源型克-雅病 5.2.1 病史与主要临床表现 与散发型克-雅病相似。 5.2.2 诊断分类 诊断分类仅为确诊诊断。 在散发型克-雅病确诊诊断基础上,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15、 a) 接受由人脑提取的垂体激素治疗的病人出现进行性小脑综合征; b) 确定的暴露危险,例如曾接受过来自 CJD 病人的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等手术。 5.3 变异型克-雅病 5.3.1 病史与流行病学史 病史与流行病学史如下: a) 进行性神经精神障碍; b) 病程6 个月; c) 常规检查不提示存在有其他疾病; d) 无明确医源性接触史; e) 排除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5.3.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如下: a) 早期精神症状(抑郁、焦虑、情感淡漠、退缩、妄想);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5 b) 持续性疼痛感(疼痛和/或感觉异常
16、); c) 共济失调; d) 肌阵挛、舞蹈症、肌张力障碍; e) 痴呆。 5.3.3 临床检测 特征性的临床检测结果如下: a) 早期脑电图无典型的三相波(晚期可能出现三相波); b) MRI:弥散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显示双侧丘脑枕(后结节)高信号。 5.3.4 实验室检测 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a) 扁桃体 Western 印迹法检测存在蛋白酶抗性 PrPSc(见附录 E) 或扁桃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 具有 PrPSc沉积(见附录 F); b) 脑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大脑和小脑广泛的空泡样变(见附录 B); c) 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具有“花瓣样”的蛋白酶抗性 PrP
17、Sc斑块沉积(见附录 C); d) 脑组织 Western 印迹法检测存在蛋白酶抗性 PrPSc(见附录 D)。 5.3.5 诊断分类 诊断分类包括以下三种: a) 疑似诊断:符合 5.3.1 加 5.3.2 中的任意 4 项加 5.3.3a); b) 临床诊断:在疑似诊断的基础上符合 5.3.3b);或 5.3.1 加 5.3.4 a); c) 确诊诊断:在 5.3.1 加 5.3.4 中 b)、c)、d)任意一条。 5.4 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 5.4.1 病史与流行病学史 在一级亲属中存在遗传或家族型人类朊病毒病确诊病例。 5.4.2 诊断分类 诊断分类包括以下两种: a) 疑似诊断
18、:在符合 sCJD 疑似诊断标准或出现进行性神经精神症状的基础上,加 5.4.1。 b) 确诊诊断:在疑似诊断的基础上,病人PRNP基因序列检测(见附录 G)证实具有特定的基因 突变(参见附录 H)。 6 鉴别诊断 克-雅病的诊断应与病毒性脑炎、桥本脑病、线粒体脑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中枢神经 系统淋巴瘤及其他脑肿瘤、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及副肿瘤性亚急性小脑变性相鉴别(参见附录I)。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脑脊液 14-3-3 蛋白 Western blot 检测 A.1 原理 CJD 病人脑脊液中
19、14-3-3 蛋白含量往往增高。脑脊液经 SDS-PAGE 电泳、电转后,14-3-3 蛋白与 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显色后出现 30 KD 左右的蛋白条带。 A.2 实验主要仪器 蛋白电泳和电转装置。 A.3 实验步骤 按如下操作步骤进行: a) 脑脊液中加入 5上样缓冲液,100 煮沸 5 min。 b) 常规制备 15分离胶和 5浓缩胶,常规上样,使用浓缩胶 80 V,分离胶 156 V 的电压条件 下电泳 2 h。200 mA 稳流 70 min(湿式)或 60 mA 60 min(半干式)电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 c) 转移完毕,膜用 5脱脂奶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
20、, pH 7.5, 0.15 mmol/L NaCl, 0.05 Tween 20),11 000 稀释一抗(一抗为 14-3-3 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室温振荡孵育 2 h 或 4 孵育过夜。缓冲液洗 3 次,共 30 min。 d) 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兔 IgG 二抗(用缓冲液进行 15 000 稀释)37 振荡孵育 1 h。 缓冲液洗 3 次,共 30 min。 e) ECL 显色。 A.4 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采用羊脑组织匀浆液,或14-3-3阳性脑脊液;显色后在30 KD位置出现一条蛋白条带,与 阳性对照中蛋白条带泳动位置相同,即可判定为脑脊液中14-3-3阳性。 学兔兔 w
21、w w .b z f x w .c o mWS/T 5622017 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B.1 中枢神经组织分区采集 中枢神经组织分区采集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a) 除去硬脑膜,称重。 b) 中枢神经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最佳时间为 10 d21 d。 c) 脑组织。常规途径及方法切脑、分区取材,分别记录、标记。 d) 脊髓。切开脊髓硬膜,分别记录、标记颈、胸、腰部脊髓组织块。然后采集脊神经根节。 e) 标本感染性的清除。在进一步检测之前,所有的固定组织应在 96以上的甲酸溶液中浸泡至 少 1 h。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变性剂相互作用可产生化学反应,任何事先经过酚处理
22、的组织都 不能再进行 96以上甲酸处理,故这些组织仍具有感染性。 B.2 标本脱水、浸蜡 脱水、浸蜡按下列程序进行: 70乙醇 1 h 18 20 80乙醇 1 h 18 20 90乙醇 1 h 18 20 重复两次 无水乙醇 2 h 18 20 重复两次 二甲苯 1 h 18 20 重复两次 浸蜡 1 h 58 浸蜡 1.5 h 58 重复两次 B.3 制片 制片主要包括以下四步: a) 组织标本蜡块的修块、切片、制片按常规病理学方法进行; b) 如果组织蜡块未经 96甲酸处理,操作人员应戴金属网状手套防护以免损伤; c) 用于常规病理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脑组织片厚度为 5 m;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s t562 2017 诊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