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作者:邱金双等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 年第 08 期摘要:微囊技术是 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作为载体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在制药领域的研究尚待重视,特别是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微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开展中药微囊制剂研究的战略意义,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关键词:微囊;中药制剂;研究进展;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40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8-0129-0
2、4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U Jin-shuang, LI Chen-xue, MOU Jing-long, ZHENG Zhu, WANG Zi-han, WANG Rui(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s a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under the focu
3、sed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 which has been used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However, itsresearches on preparation fiel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TCM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r
4、eviewe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n pharmaceutic preparation field , anddiscusse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es on TCM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 with apurpose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and paths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new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Chines
5、e medicine. Key words:microcapsules;TCM prepara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微囊(microcapsules)是利用高分子天然或合成材料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型胶囊。因其粒径在1250 m,属微米级,故名微囊。因药物经过微囊化后不仅能掩嗅掩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更具有提高靶向性、缓释性,降低在胃肠道中的不良反应,减少复方配伍禁忌等众多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技术。近十几年来,将微囊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研究领域在我国虽仍处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其未来的制剂发展潜力极大,特别是在中
6、药“缓释”“靶向”制剂研发和中药抗癌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与其他新剂型、新技术相比,目前对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进度均有限,甚至未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因此,笔者对中药微囊制剂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剂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龙源期刊网 http:/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3359);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H201472)通讯作者:王锐,E-mail: 1 研究现状中药微囊的研究初期,模型药物多以挥发油类为主,如杜仲挥发油、藿香挥发油、陈皮挥发油,其研究多以单味药材的挥发油为囊心物,或以多味药材的挥发油混合物为囊心物进行包囊,方法多为复凝聚法和喷雾
7、干燥法,其制剂目的一般为矫臭、矫味、液态药物固态化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囊研究已进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涌现出更有制剂学价值的微囊制剂。 1.1 抗肿瘤中药微囊制剂从治疗领域看,目前微囊制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各类科研基金均有支持,但总结近10 多年的文献报道,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抗肿瘤的研究。张氏等1制备了治疗乳腺癌的秋水仙碱微球,由于秋水仙碱单体具有较大的毒性,故采用人血清蛋白包埋制成磁性微球,研究显示该微球治疗乳腺癌有较好疗效,并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施氏等2采用莪术油和丝裂霉素2 种药物制备复方莪术油微球,并观察肝动脉栓塞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复方莪术油微球灌注后肝肿瘤组
8、织明显减小,肿瘤生长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肿瘤组织坏死程度高于其他组。可见,抗肿瘤微囊的应用,无疑将是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突破,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1.2 中药缓释微囊将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用药剂量大的中药制成微囊剂,既可改变中药的顺应性,又可丰富中药剂型,同时可改善释放性能。吴氏等3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将黄芩苷制备成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其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该微囊具有明显缓释特征,释药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方程,该方法可用于中药缓释制剂制备,对探索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张氏等4将灯盏花素用壳聚糖-海藻酸钠作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成骨架溶蚀微囊,所得微囊大小均匀,
9、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赵氏5研究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缓释红景天苷的微囊化技术及缓释微囊的神经网络模型,该研究提高了红景天苷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了作用时间,这对更好地发挥其抗疲劳、抗衰老、抗缺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王氏等6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三七总皂苷微囊,通过考察微囊的基本特性和体外溶出性能,显示其释放速度缓慢,缓释效果明显。郑氏等7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蛇床子素缓释微囊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显示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李氏等8制备了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并开展长期毒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组、生理盐水组和汉防己甲素微囊低剂量组的体征、血液学生化学指标及病
10、理组织学特征等均无明显改变,高剂量组所产生的异常变化经停药后,基本恢复正常。说明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基本安全,可用于临床研究,这为缓释微囊临床研究提供了安全性依据。龙源期刊网 http:/ 1.3 肠溶中药微囊制剂由于一些口服药物易受胃酸破坏或对胃刺激性较大,因此,可采用某些特定的囊材制成具有肠溶性且对胃刺激小的微囊。陆氏等9在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研究过程中,以聚丙烯酸树脂为囊材,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通过考察其体外释放等,结果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在人工胃液介质中溶出释放较少,可在患者服用时顺利进入肠道,发挥药物肠溶的特点,使药物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蔡氏等10
11、以海藻酸钠、氯化钙、壳聚糖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桃金娘油微囊,并验证了该微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仲氏11将辣椒碱分别采用滴制法和喷雾法2种制备工艺制备成海藻酸钙微囊,结果所得微囊流动性好、球形圆整、分散性佳、稳定性理想。有效减少了辣椒碱的刺激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成功控制了微囊在小肠和结肠中的释放,实现了药物缓释,减少了给药次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特别是针对小肠癌和结肠癌晚期患者起到持久阵痛效果,是理想的辣椒碱长效制剂。 1.4 纳米中药微囊药剂学上把粒径在 10100 nm的载药微囊称为纳米囊。药物纳米微囊以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成微囊,控制药物的释放及靶向性等
12、。纳米微囊可以在增加药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并随着纳米微囊粒径的减小,药物的溶解速率加快,进而提高药物的吸收利用率,且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合理释放,减少对非病灶部位的刺激。章氏12将复方夏枯草方制备成纳米微囊进行复方夏枯草微囊型胶囊的新药临床前的药学、药效和稳定性试验等研究,结果复方夏枯草纳米微囊不仅有降压效果,还有缓释作用。郭氏13采用微囊技术制备了 -亚麻酸纳米微囊,实现了油性中药微囊化。黄氏14将大黄酚制备成纳米微囊,首次在国内外实现了注射用大黄酚的研制,不仅提高了大黄酚的药用价值,也为更多中药单体应用于临床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鱼氏等15在纳米微囊肝定向的基因转移实验中,将含
13、半乳糖基化壳聚糖与含有报告基因的质粒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发现肝组织中有绿荧光蛋白表达,而作为对照组的裸质粒未发现阳性荧光。表明利用壳聚糖纳米微囊载体基因转导系统进行肝靶向性基因治疗可行。 1.5 中药复方微囊复方微囊制剂多应用于中药领域。中药复方由多味中药配伍构成,能充分体现中医对疾病辨证施治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和实用价值。然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发挥疗效的机制也不甚明确,因而在载体材料选择、处方设计、质量监控指标和方法建立等方面都面临较大困难。目前,中药复方的微粒型制剂的数量还比较少,对其研究也不够深入。复方姜黄由姜黄素和胡椒碱组成,其中姜黄素具有降血脂、清除自由基等功能。但口服
14、姜黄素在小肠吸收时存在生物转化,生物利用度不高。Shoba等16将胡椒碱作“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既可提高姜黄素水溶性,又能改善其对热及储存时间的稳定性,节约成本,提高药效。陈氏等17进一步考察了复方姜黄微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脂质及肝脏病理的影响,结龙源期刊网 http:/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微囊制剂极大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戴氏等18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复方黄连解毒微囊,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稳定考察。楼氏等19将复方夏枯草提取物采用离子交联法制成壳聚糖-多聚磷酸钠纳米微囊,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溶出度试验,结果其制剂较为理想,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此外,王氏等20成功制备了复方莪术油微囊。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制剂 研究进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