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pdf





《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高考连续多年对诗歌鉴赏进行考察,且 2002年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名先生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这句话也是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中学生阅历浅、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的难点。学习诗歌赏析时,往往读书时书声琅琅,提问时则鸦雀无声,考试时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2、。所以,诗歌鉴赏也是历来教学的难点,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一、分清诗歌类别一、分清诗歌类别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下面分别说明。1、直接抒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
3、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3、借人、事抒情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
4、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4、托物言志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二、尽可能了解诗歌
5、的历史背景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可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古诗词 鉴赏 方法 浅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