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3 篇篇一: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一: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部编教材好教,但想教好并不容易。”试教完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 15 课大禹治水后,我们对这样的总结有了深深的认同感。“好教”,是因为部编教材在编写时一改过去多以人文主题进行组织安排的原则,而以“双线”的方式来组织单元内容。所谓“双线”,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在教材中均衡递进。例如,在大禹治水这个单元,后面的两篇课文分别是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人文主题很明确:认识具有奉献精神,得到老百姓爱戴的伟人。而本单元语文园地六栏目的口语交际活动是看
2、图讲故事。要求学生看图,先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把这些图画的内容连起来讲出一个故事。“泡泡语”提示了讲故事的要求:图意讲清楚,吐字要清楚。再结合本课课后练习的要求,按照提示,讲讲故事。教师可以很明确地把教学的重点指向“讲故事”这个语文要素。再加上课后一题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加点字,并说说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就可以拟定为:(1)能自主正确认读 13 个生字,借助部首查字法和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按顺序清楚地讲故事,初步感受大禹富有智慧、勇于为人类奉献的形象。(3)能关注汉字合体字部件间的搭配以及变化,正确书写生字,并能正确运用。
3、而说部编教材“教好不容易”,是因为想要上出部编教材的优质常态课,我们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精准认识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一、精准认识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正是因为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这条主线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背离语文知识本身,出现对教材和对编者意图的过度解读或偏离目标。(一)查字典理解字义是“目标”还是“工具”在试讲中,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字音后,教师提出了后续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理解生字字义。之后,教师借助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读懂课文。1请学生拿出前置导学单,就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集体订正。(1)教师重点评讲“毁”字,强调它的部首是右边的“殳”,读“shu”。学生跟读后
4、,教师又依次订正后面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从“毁”的多个意义中选择了它在本课中的意思:损伤。(2)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了“伤”字的相关问题,明确了“伤”的字义也是“损害”。2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查到的这两个字义,你们知道洪水会造成怎样的灾难吗?”【案例简析】从这个课堂实录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把这道课后题的要求:查“冲毁、伤害、驱赶”中带点字的字义,当作了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课堂上花了不少时间去订正部首、统一流程、选取字义。该教师期望通过这样的环节,能让学生学会部首查字法,学会查字和字义。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实际的学习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他们被动地跟着教师说着各题的答案,没有思维的碰撞,也没有兴致盎然的投
5、入,甚至忽略了教师初时提出的主要任务理解字义、读懂课文。查字典只能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工具。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所转变:1教师提问:“把我们刚刚读过的带生词的句子放在自然段中,你们还能读正确、读通顺吗?”请学生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洪水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灾难。2学生齐读,能读正确后,教师再追问:“这个自然段中的毁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从课件中调取字典的页面,重点标注学生所选的字义,以验证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再请学生联系图片观察,“房屋被损害得怎么样?”帮助学生加深对“毁”字本义的理解完全不能住了,彻底损坏了。3教师请学生互相交流在前置导学单里要求查的“伤”字的
6、意思。在交流后学生发现“伤”也有“损害”之意,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想象,“遇到猛兽时,人们会受到怎样的伤害?”这样的联想能让学生将“伤”字的意思形象地化为“咬伤身体、咬断手和脚”等具体的认识。4教师小结:同样是损害,“冲毁”的“毁”损害的是财产,“伤害”的“伤”损害的是生命,财产和生命都遭到了损害,人们的生活怎么能不痛苦呢?理解了这两个字后,再读这一段,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查字典当作了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工具,学生利用查到的字义走进了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中。这为他们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感知段落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读书时能自然地加重了语气,
7、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类的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且,学生在谈到自己的收获时还专门提到,他们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生词的意思。由“目标”到“工具”的转变,其实是把查字义当成陈述性知识还是策略性知识的选择。当某种知识被当成陈述性知识时,这样的知识重在被识记;而当这种知识被当成策略性知识时,则重在运用它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精准理解课后题中呈现的“语文要素”属于哪一类知识,是理解编者意图的关键。(二)按提示讲故事是“生搬”还是“活套”“按提示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前,教师不妨先还原学生的学习路径。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学生需要把课后提示和文本内容作连接,也就是看到提示能想
8、起它来自哪个自然段、哪些语句中;第二,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讲故事的方法支架。在试教中,学生读好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把第一句提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出示在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之上,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借此帮助学生建立提示语和故事之间的关联。之后,教师采用了相同的方式教学其他各段。这种直接出示提示语的方式,无异于“生搬”。学生在讲述时,只能看着提示,把四句话简单地串联起来“读讲”故事,最多也只能加上个别朗读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字词。通过分析学情不难判定,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仅停留在识记这个低水平的层级上。而编者设计此题目的意图肯定不止于此。从段落里提炼出概括性的语句,需要初步的理解能力;而把零散的
9、信息按一定顺序整合再讲述出来,需要的则是初步的应用及更高阶的综合能力。正确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后,教师的教学就可以作出这样的改进。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含有生词的句子后,利用导学单,请学生把零散的句子和按课文顺序排列的三组图片联系起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并让他们初步了解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灾难一解决一恢复。2将带生词的句子送回自然段里,请学生对应图片读段落,并说说这段讲了什么。3请学生自读没有生字的第三自然段,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了解这段讲了哪两层意思。教师板书记录要点。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禹治水的过程。5在学生读好故事后,请他们对照提示,以及前面积累的好词练习讲故事后。教师出示要
10、求: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6请学生合上书本,根据教师的提示讲故事,评价的标准重在是否能让人明白故事的意思。7教师小结: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智慧也就能传得更远、更久了。这个教学过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改进:一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段里找出关键句的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找到提示语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学生提取的关键句可能不如课后提示语中的那样简洁而精准,但是相差并不多。因为这样的关键句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生成的,知识的留存率大大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经历过从段中提取关键句的环节以后,学生再按照提示讲故事时能讲得非常完整,也更加生动。二是教师对讲故事的要求更加明确。
11、教师在这里提出的要求和本单元语文园地里讲故事的要求一致: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故事讲清楚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行为:按提示将故事内容讲完整,运用在文中积累的词语。可以看到,学生在本堂课上讲故事的情况明显优于试讲时的情况。总之,教师想要抓住部编教材里显性的”语文要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精准把握它,还需要进一步解读编者的意图。二、深入认识教科书的“人文元素”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深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大禹治水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大禹治水
12、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水成功,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二是暗线:鲧治水九年,虽未成功,但也为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费尽心力。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只是拿鲧和大禹的治水经历进行简单的对比,而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治水成功,就能为人类造福,所以鲧和大禹两父子都去治水,可是为什么鲧失败了,而大禹成功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中没有生字词,相信大家能读明白。”当学生能简单地提取出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后,教师引入微视频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知道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妻子生儿子时,大禹因为太忙而没有入门;儿子向大禹招手
13、时,他因工程紧张只是对儿子挥了几下手;儿子十多岁了,跑过来拉大禹入门,大禹也因水患未平而没进家门。这样对课文内容的适当补充,更适合二年级学生形象认知占主导的思维习惯,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伟大、一心想着别人、无私、值得尊重”这样的评价语自然出现在学生的心中。再通过一段资料的补充:“正因为大禹有着一般人没有的智慧,有着这样为人类奉献的精神,所以人们把大禹尊为神,在重庆的湖广会馆就有人们为他修建的大禹王宫,立的大禹神像。”有了这样的补充资料,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自然就立体了起来。我们期待的道德品格的熏陶、浸润就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三、系统认识教材的“训练要素”三、系统认识教材的“训练要素”
14、部编教材的写字板块设计得很有特色,不但能具体地说明写字方法,还能充分体现写字训练的系统性。二年级的写字教学较一年级而言更重视汉字的间架结构。因此,教师的教学重心应放在部件的合理搭配上。通观二年级上册的教材,我们能发现一条纵向发展的训练线。在一、二单元,以及七单元的书写提示中都出现了用不同颜色的小方框帮助学生辨识合体字部件的高矮及宽窄的训练。所以,大禹治水一课的写字训练也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利用小方块,观察发现合体字的组合秘密。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书写四个左右结构和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在第二课时书写剩下的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和两个独体字。当学生发现了教材中要求写的字可以根据间架结构的共性分块后,他们
15、再自主书写时,就完全能调用已知(即观察合体字的小妙招:一看高矮或长短,二看宽窄,三看交接)发现怎样才能将这些生字写端正、写工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自主尝试,再进行范写,将范写置于学生的成果展示之后。通过对比,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指导。这样,让学生在写字实践中学习写字,改变了以往课堂上“讲得多、写得少”的问题,提高了写字训练的效率。部编教材因其鲜明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唯有不断地更新认识,把握编者意图,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让每堂课都成为优质的常态课。篇二: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二: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
16、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
17、原因。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18、。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总之,这堂课带
19、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篇三: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三: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想要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通过让学生点重音、划停顿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坚信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上一些朗读指导,他的感情一定会到位的。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词汇,比如洪水泛滥是什么样的?由于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所以
20、他们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在范读时就着重加强了“痛苦极了”这几个字音,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如此学生再读的时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非
21、常有名的,为了让学生简单体会,采用“共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会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会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却能十二年里为了治水都没有回家一趟。”经过交流之后,学生们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提升,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过家门都不入。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体会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随后指导学生们在读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时,应该把声音上扬,以突显喜悦的心情。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需要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课堂上接不住学生抛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在这堂课中,有个孩子就问:“老师,他叫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问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一直回答不上来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们都查查”草草结束。后来查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尊重禹,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课堂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上课时我能抓住这个学生的这个问题,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相信孩子们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