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汇编.docx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1 3月1日早上10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做打算。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意不同人对发型的需求。” 周朝辉今年41岁,周海文今年33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师。2月14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立刻报了名。“我想为武汉疫情防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了名。 周朝辉和
2、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惊慌。但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门都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爱护自己,也是为了爱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朝辉说,假如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目镜。 只要抗击疫情前线的人须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们会在早上7时50分左右出门。每次给一个人理发也许要10到15分钟,为女性理发须要更长时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60个人,回到住处往往已经晚上八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
3、到了9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们能爱护好自己,你只用爱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们在家都会很快乐”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平安,我们始终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疫情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周海文说:“等疫情结束后,我肯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感悟2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暖和了许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高校其次附属医院
4、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微环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一般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高校其次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假如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微环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日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假如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常的温柔,黑着脸指责对方 一天,医生
5、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特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特别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须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
6、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见图,刘会宾摄)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看患者起居,许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心情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方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沟通群”。从今,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慢慢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
7、者的状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支配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望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看下,身体一每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便利沟通沟通,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看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看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许
8、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接着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沟通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见图,赵法胜摄)起先了一天的劳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
9、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当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溢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别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知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殊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疫情 期间 英雄事迹 感悟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