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 3637 页例 4、例 5 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 题。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教学过程:一、激凝导入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
2、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2)生回答。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3、创设问题情境。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
3、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那怎么办?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
4、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 32 份、64、128 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V = Sh5、巩固公式V、S、h 各表示什么?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
5、,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学生回答后师板书。6、教学例 4、例 5。课件分别出示例 4、例 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实践练习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 6 厘米、5 厘米、4 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 0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
7、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 200 米(向后走 200 米)电梯上升 15 层(下降 15 层)。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我在银行存入了 500 元(取出了 500 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 分(扣了 20 分)。10 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 500 元。(亏了 500 元)。零上 10 摄氏度(零下 10 摄氏度)。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 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
8、,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二、教学例二、教学例 1 1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 小格呢?10 小格呢?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 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 0,表示 0 摄氏度)。(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指出:上海的气温比 0要高,是零上 4 摄氏度。(
9、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 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 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 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 0 度低,是零下 4 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 0以上,一个在 0以下)。 上海的气温比 0高,是零上 4 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 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 也可以直接写成 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
10、4也就是+4。(板书)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北京的气温比 0低,是零下 4 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 4 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 4 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 或 4 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 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
11、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P4 第第 2 2 题)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
12、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 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155 米)。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 米或 8844.43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 米。(板书)(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 米或 8844.43 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 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篇 3 3教
13、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107108 页例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重点难点: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二、探索
14、发现,学习新知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 1,分母依次扩大 2 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
15、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2进行演示讲解。(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 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篇 4 4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生:工作环境和待遇。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
16、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 1000 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 500 元,第二个月也只有 600 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 600 元,少数超过 600 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 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 1000 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 A 员工 B 员工 C 员工 D员工 E 员工 F 员工 G 员工 H 员工 I月工资 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
17、00600500问题 1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2)你有什么想法?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 11 个数的平均数是 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没有欺骗。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 1000 元是没有错。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 600 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 1000 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
18、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小组讨论:生 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 600 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 600 元的人是最多的,有 4 个人。生 2:我认为 700 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生:600 元师:600 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 600 就是这组数据的众
19、数。二、探究新知。板书:众数。【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 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五(2)班要选 10 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 15 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1.41,1.41,1.41,1.44,1.45,1.4,1.48,1.49151,1.51,1.51,1.51,1.52,1.54,1.5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0、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 1.51 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甲:9.5109.49.59.79.59.49.39
21、.49.3乙:109108.39.89.5109.88.79.9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生 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生 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 10 环的多。生 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 9.5。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生 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 9.5。生 2:9.4 也出现三次,9.4 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
22、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生:乙的众数是 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四、学生畅谈收获。五: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案例反思:1、创设问题情
23、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