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pdf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 70 种说法,然
2、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其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
3、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劝慰家人的诗广为传诵。其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则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而其子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在中纪委网站刊登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关于孝仁礼义关于孝仁礼义家训既是对子孙和后代的训诫,又是家训发布者和作者本人一生的写照。在我国古代,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
4、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要告诫子孙的无外乎是有关孝仁礼义的人生哲学,小到治家,大到治国。司马迁能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青史,这其中离不开其父司马谈的家训和价值观,即对“孝之大者”的理解。司马谈的学识用现在的话说是学富五车。他的才学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官职: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如此受上级领导青睐,司马谈自是对汉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司马谈认为,自孔子死后的 400 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其内心十分惶惧不安,为此,他非常希望司
5、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于是,在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有了这样的家训,司马迁终不辱使命。值得一提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部家训,被历代推崇,甚至被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反复被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颜氏家训中,今人最为熟悉的就是那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实际上,该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中国古代 经典 家风 家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