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高-精品.pdf





《最新 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高-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高-精品.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高高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利用转基因方法实现耐环境胁迫的研究,关于通过转基因方法来提高植物耐热性的研究也屡见不鲜,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1 1 植物耐热性的研究背景植物耐热性的研究背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其中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严重.由于气候改变地球的平均温度正在上升,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位于不同地域的植物将遭受高温胁迫的担忧会变为现实(Groveret al., 2013)。高温是植物经常遭受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会影响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如抑
2、制光合作用、改变细胞膜稳定性、改变激素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引起氧化胁迫,使活性氧对膜系统造成损伤从而伤害植物,甚至导致植物死亡(邓朝军等, 2012);同时高温也是限制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植物的某些生长时期对高温较敏感,所以在开花期等特殊时期的高温会引起粮食作物产量下降.尽管事实上植物具有自身进化和应对温度波动的能力,例如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510时,植物就会产生热激反应(Heatshock response),在数小时内迅速获得耐热性,以抵御致死高温(鞠冠华等,2012),但是植物的适应能力却远远敌不过全球变暖的速度。因此培育耐热性植物至关重要.让农作物在温室中生长的技术解决
3、方案并不是最经济可行的选择。利用常规育种方法繁育耐高温等抵抗非生物胁迫的植株并不十分成功.原因很多,主要有:(1)耐非生物胁迫是由多基因控制,并且运用传统育种方法获得复杂性状是比较困难的;(2)抗性有关的重要基因在相兼容品种间既不已知也不可用(Groveret al., 2013)。由于传统育种在植物提高耐热性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基因水平上提高植物的耐热能力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已经有研究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解决环境胁迫对于生物的影响,Murata(1983)将拟南芥或葫芦的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过表达实现了番茄耐低温.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利用转基因方法实现耐环境胁迫
4、的研究,关于通过转基因方法来提高植物耐热性的研究也屡见不鲜.例如过量表达转录因子OsbZIP60 提高了水稻的耐热性和耐旱性(喻旭等, 2011);转基因苜蓿在启动子rd29A (水胁迫诱导的启动子)的控制下,通过过表达酵母菌 TPS1-TPP2 基因改善植物生长、生物量和高温耐受性(Surez et al., 2009);转基因西红柿过表达单去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能够增强其对高温胁迫和氧化应激的耐受性(Li etal., 2010);转基因拟南芥过表达 OsDREB2B 可增强目标基因 DRE-B2A 的表达,并能提高拟南芥耐热性(Matsukura etal., 2010)等,这都证明转基因技
5、术在减缓环境胁迫伤害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 2 提高植物耐热能力的途径提高植物耐热能力的途径目前,提高植物耐热性主要是利用操控热激应答(heat shock response,HSR)元件解决植物耐热。提高植物耐热能力的其分子机制是:基因工程方法直接调节 Hsp 的表达水平;调节细胞渗透性;利用细胞解毒机制和改变细胞膜流动性(Grover et al., 1998;Burke and Chen, 2006)。这也是当前转基因植物提高耐热性的四个基本途径。2.12.1 改变热激蛋白来提高植物耐热能力改变热激蛋白来提高植物耐热能力当植物处于比环境温度高 510时,植物就会产生热激应答.在高温胁迫
6、环境中,植物的细胞代谢和生理代谢都会具有特征性.通过植物自身的特征反应,植物表现出耐热抗性.Ritossa (1962)早在 1962 年第一次揭示了热激应答的分子原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有研究人员就已经指出在植物的热激反应,植物关闭了自身蛋白合成的基因,开启了特异的基因,这些基因合成了新的蛋白,这些新的蛋白赋予植物耐热性,被称为热激蛋白(heat shockprotein,Hsp),随后研究人员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都发现了热激蛋白(Barnettet al., 1980)。拟南芥、玉米、番茄、水稻和小麦中都证明了热激蛋白的存在。根据热激蛋白的分子量把分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两大类。
7、这些热激蛋白的表达量也是不固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胁迫条件下小热激蛋白含量可以达到细胞总蛋白的 1% (Agarw-al et al., 2003)。在过去的 30 年里,研究人员对热激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生理、生化和细胞与分子特性(Vierling, 1991;Agarwal et al., 2001; 2003; Kati-yar-Agarwal et al., 2001; Scharf etal., 2001)。热激蛋白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有高度保守(Katiyar-Agarwal et al.,2001)。为了研究热激蛋白的详细特性,Wang 等(2004)和 Kotak 等
8、(2007)对热激蛋白的的几个重要方面:(a)分子质量;(b)诱导物;(c)蛋白的表达位置;(d)表达模式;(e)在野生条件下的合成;(f)细胞水平;(g)对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植物除了在热激条件下表达 HSPs 外,重金属、水胁迫、高盐浓度、损伤、寒冷、缺氧等胁迫都会引起植物表达热激蛋白。有研究证明,植物在热处理后或具有热顺应性,会比没经过处理的植株更耐热,这种现象被叫做获得性耐热(Senthil-Kumar et al.2007)。耐热和获得性耐热都是以热激蛋白作为热胁迫的保护蛋白.近年来,分离、测序和克隆了大量的热激蛋白基因(Agar-wal et al.2
9、003)。从大量不同物种中获得热激蛋白基因增加了热激蛋白的多样性,增加了热激蛋白的多样分类类型。对拟南芥和水稻的基因组测序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大量的不同的 HSP 基因家族信息(Krishna and Gloor, 2001)。热激蛋白在调节植物耐热功能控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热激蛋白在微生物中的表达水平,证明小热激蛋白同样具有耐热功能,本文选取三个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来对其进行阐述.Yeh 等(2002)通过在微生物中过表达水稻中的 Oshsp16.9 使得转化后的大肠杆菌具有耐热性.为了确定Oshsp16.9 功能结构的位置,研究人员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小热激蛋白的
10、缺失突变体,同时对其过表达.研究中发现,缺失了氮端 30 到 36 个残基或者保守结构的突变体,Oshsp16.9 失去分子伴侣的活性,同时,大肠杆菌也不再耐受47.5。在热激条件下渐渐的改变 Oshsp16.9 蛋白突变体证明氮端 30 到 36个残基或者保守结构的 73 到 78 对 Oshsp16.9 起着稳定性的作用,并且该保守结构和未折叠的蛋白如柠檬酸钠酶相互作用(Yeh et al., 2002)。GST-N74E73K 和 GST-N74E74K 两个 Oshsp16.9 的突变体表明 73 和 74 是底物的重要结合位点(Yeh et al., 2002)。Yeh 等(1997
11、)为了研究其耐热能力利用pGEX-2T 表达载体将 Oshsp16.9 导入到 E. coli 给予环境胁迫,在 47.5下,E. coli XL1-bluecells 由于重组质粒含有通过人工修饰的载体转化有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和 Oshsp16.9 的融合基因,因此可以存活,而与转化有 pGEX-2T载体的 pGST cells 对比,对照细胞死亡。对两个菌株的细胞提取物在 55下进行变性对比,pGST-FL 菌株的蛋白的变性数目比 pGST cells 少 50%.同样的结果在融合部分 Oshsp16.9 氮端 78 残基,但在碳端的 108 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Yeh et al.,
12、1997)。Pike 等(2001)研究了在 Synechococcus sp.PCC7942 中表达的小热激蛋白在获得性耐热和转基因耐热中的所起的作用.有三个与 sHSP 同源性最低的基因,分别是 OsHsp 源自水稻细胞质,tom111 源于番茄叶绿体,6803 Hsp 源自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 都被转化到 E. coli 同时过表达.研究发现表达的 sHSP 的热激蛋白能保护苹果酸酶不被热聚合;同样,可以保护一些可溶性蛋白,例如: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中的藻青蛋白(Pike et al. 2001)。Hsp 表达量的多少直接对
13、植物的耐热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可以通过反义和 RNAi 的方式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量实现对植物耐热水平的调节。玉米和拟南芥的突变体中分别下调表达的 Hsp100 蛋白,其诱导耐热能力降低(靳远祥和陈玉银, 2002)。Yang 等(2005)研究表明,对番茄的 Hsp100/ClpB 基因沉默后番茄的耐热能力减弱。拟南芥获得性耐热是通过影响反义 Hsp70 来进行调节的,研究发现,缺少热激蛋白的突变体或者 RNAi 的植株即使经过热预处理,在热胁迫中仍然没有表现出耐热性(李竞芸等, 2007;裴华丽等, 2007)。Charng 等(2006)发现下调 HsfA2 导致突变体对高温更敏感了.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从基因工程视角探析植物耐热能力的提高-精品 基因工程 视角 探析 植物 耐热 能力 提高 精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