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四首 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词四首 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四首 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四首诗词四首教案教案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唐唐李白李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说明:“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 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
2、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说明: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 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 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 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3、、话题导入,激发兴趣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 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 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 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 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 270 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2、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
4、(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二、从标题入手理清思路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齐读。结合题目,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找出诗歌点题以及怀古写景的语句。找到首联、颔联、颈联。“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
5、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存在!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 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三、深入诗歌体悟作者
6、的独特感受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 “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1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
7、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 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 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愁绪理解: 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 诗人自己报国无门, 心情沉痛, 感叹自己被放逐, 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 二说,安史之乱,玄
8、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四、深入文本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 1、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 “兴废由人事” ,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
9、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五、布置作业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 字左右)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 湖北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思路点拨思路点拨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 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练习举隅练习举隅1、背诵诗歌。2、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3、尾联中李白的“
10、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附:创作背景附:创作背景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该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诗眼(情感主旨)愁(缘何愁?)诗人(知人论世)背景(如何表现愁?)诗题(内容形式)所想传说(古今对照)(记事)人世无常(对比)用典(伤
11、古怀今)兴废由人登所见(写景)江山永恒所感(抒情)忧国伤时2八声甘州八声甘州北宋北宋柳永柳永【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过的诗歌, 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烟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
12、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给同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三、赏析: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
13、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1.同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
14、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1.红和翠指什么?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 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
15、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 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问:是不是在思乡?是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词人在思念佳人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望、误、识”。由全神贯
16、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比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没有题目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思乡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
17、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7同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板书设计八声甘州(思乡)柳永景暮雨江天清秋(凄)情景交融霜风关河残照长江(冷)层层铺垫情词人佳人思乡衬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南宋辛弃疾辛弃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
18、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名句对接,导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
19、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4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 “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
20、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 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四首 教案 诗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