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pdf
《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转载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的发展历程已有 1441 次阅读 2010-6-13 13:07 |个人分类:学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时频分析,发展傅立叶分析的发展历程1807 年,法国学者 Fourier 指出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一系列正弦波来表示,开创了傅立叶分析。(1)操作过程:从数学角度而言,对一个函数进行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FT)。从信号处理的角度而言,对任意信号 f(t) 的频谱 F()进行分析。(2)优点:能够准确刻画平稳信号在整个 时(空)域的频率性质。(3)缺点:不能反映非平稳信号在局部区域的频域特征及其对应关系,即 FT在时域没有任何分辨率,无法
2、确定信号奇异性的位置。1946 年,Gabor 提出了短时傅立叶变换(Short 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1)操作过程:对信号进行加窗,再对加窗后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从而得到信号在局部区域的频谱。(2)优点:能够分析信号局部频域特征。(3) 缺点:由于 STFT 中时间窗的宽度与频率无关,它仍然是一种恒分辨率分析。1948 年,Ville 提出了维格纳-威尔分布(Wigner-Ville Distribution,WVD),并引入时频信号分析。(1)操作过程:信号中心协方差函数的傅立叶变换。(2)优点:具有对称性、时移不变性、真边缘性、平均瞬时频率等优良性
3、质,WVD 的时频分辨率比 STFT 的分辨率高。(3)缺点:存在交叉干扰项(Cross-Term Interference,CTI),这是二次型时频分布的固有结果,大量的 CTI 会淹没或严重干扰信号的自项,模糊信号的原始特征。小波分析的发展历程一、小波分析1910 年,Haar 提出了 L2(R)中第一个小波规范正交基,即 Haar 正交基。(1)操作过程:Haar 正交基是以一个简单的二值函数作为母小波经平移和伸缩而形成的。(2)优点:Haar 小波变换具有最优的时(空)域分辨率。(3)缺点:Haar 小波基是非连续函数,因而 Haar 小波变换的频域分辨率非常差。1936 年,Litt
4、lewood 和 Paley 对傅立叶级数建立了二进制频率分量分组理论,(即 L-P 理论: 按二进制频率成分分组, 其傅立叶变换的相位并不影响函数的大小和形状),这是多尺度分析思想的最早起源。1952 年1962 年,Calderon 等人将 L-P 理论推广到高维,建立了奇异积分算子理论。1965年, Calderon发现了著名的再生公式, 给出了抛物型空间上H1的原子分解。1974 年,Coifman 实现了对一维空间和高维空间的原子分解。1976 年, Peetre 在用 L-P 理论对 Besov 空间进行统一描述的同时, 给出了 Besov空间的一组基。1981 年, Stromb
5、erg 引入了 Sobolev 空间 Hp 的正交基, 对 Haar 正交基进行了改造,证明了小波函数的存在性。1981 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 Morlet 提出了小波的正式概念。1985 年,法国数学家 Meyer 提出了连续小波的容许性条件及其重构公式。1986 年,Meyer 在证明不可能存在同时在时频域都具有一定正则性(即光滑性)的正交小波基时,意外发现具有一定衰减性的光滑性函数以构造 L2(R)的规范正交基(即 Meyer 基),从而证明了正交小波系的存在。1984 年1988 年,Meyer、Battle 和 Lemarie 分别给出了具有快速衰减特性的小波基函数:Meyer 小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 变换 发展 历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