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教案优质.docx
《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教案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教案优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教案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教案1 学问与实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化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育学生全面、整体的思索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楚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探讨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
2、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培育学生遵纪遵守法律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常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肯定的感性相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相识较为缺乏,因而须要从学生所熟识的学问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爱好。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学问,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罗马法的定义 2)罗马法的
3、起源与发展 1)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2)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同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允、等价有偿、诚恳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爱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缘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实力。通过小组探讨,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缘由,
4、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相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缘由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探讨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超群的缫丝技术让人惊羡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老师导入:如此超群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
5、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会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索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验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共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遭遇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原:唐朝产量增多:元朝出现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 民间手工
6、业的发展历程最终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熬炼归纳总结实力。在总结过程中,老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缘由,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缘由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缘由 1.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索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学问,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缘由?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稍后派代表共享答案,过程中老师留意探讨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探讨问题,之后共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缘由: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
7、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探讨,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实力。通过小组探讨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实力,还能熬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老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索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索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便利,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 老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
8、化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骄傲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教案3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1)识记解负令的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方法、标准、权利与义务,以及梭伦改革在发展工商业方面的措施; (2)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同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
9、和局限性; (3)分析解负令颁布对雅典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探究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内容,从多角度相识、说明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 (2)通过分析表格视察图片,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评价财产等级制度; (3)用归纳法概括“解负令”的基本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4)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梭伦改革内容,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加深学生的改革的理解。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相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胜利; (2)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理解激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意义;
10、 (3)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相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联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如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难点:梭伦改革的评价。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法:依据前一节课学习,请学生回忆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然后干脆进入改革详细措施的学习。 讲授新课 梭伦改革的内容 (一)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1、措施: (1)颁布“解负令”: 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来源: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_学中称前者
11、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梭伦改革前,雅典农夫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假如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夫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全部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2)颁布占有土地的限额法: 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 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限额。 (3)制定“遗嘱法”: 目的:杜绝贵族随意侵占平民财产; 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4)安抚贵族: 目的:减轻贵族的剧烈抗拒,
12、稳定社会秩序; 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接着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当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敏捷性。 2结果和意义: (1)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逼; (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扩大了公民的基础: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原则:财产的多少; 3、方法: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4、评价: 局限性:未实
13、现公民间真正的同等。 由于确定财产等级的标准是财产的多少,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就越大,因此,这一制度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同等,像第四等级的农夫、手工业者在没有薪金补贴的状况下不行能常常参加政权。 进步性: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拓了参加政治权利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改革权力机构,建立“四百人会议”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措施: (1)复原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权力机构,主要职权有有权确定斗争、媾和等国家大事,并有权利选举国家公职人员。梭伦改革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将参与公民大会的成员扩大到了包含第
14、四等级在内的全部公民,这就打破了公民大会做为贵族政治的附属品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阔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减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是雅典政治民主的一大进步。 (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的设置,即是雅典政治的进步表现,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集中体现。首先,参与“四百人会议”的成员只有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其次,第四等级公民和其他人如奴隶、外来人无权参与“四百人会议”;再次,“四百人会议”实际执掌统治权。所以,“四百人会议”的设置,在雅典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加到政治管理中来。 (3)设立公民陪审
15、法庭作为司法机关:梭伦改革首创陪审法庭制度,这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措施,是公民“参加审判”权利的表现,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陪审法庭有审查任何诉讼案件、起诉已判决案件的权利。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这就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梭伦还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在梭伦改革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对偷窃水果、懒散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人民指责它不是用墨水所写,而是用血写的。梭伦改革了这一_,规定除_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处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权提出控告。这是古代雅典敬重人权的一个表现。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加
16、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权利; (2)有限的津贴使农夫手工业者无法常常参政,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四)激励发展工商业: 1、目的:激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措施: (1)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浇灌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激励自给有余的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2)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需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激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3)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提倡节俭,抑制奢侈奢侈;惩处游手好闲之徒。 3、影响: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通过梭伦改革详细内容的分析,可得知梭伦改革的一
17、些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革命式、中庸式; 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 改革获益: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 改革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改革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梭伦推崇“中庸”,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企图用妥协的方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走的是中间路途。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许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减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但又在肯定程度上爱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但又不使过分强大。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爱护两方”,结果将会如何呢?胜利?失败?下节课分析! 课后习题 学习延长 1.探究活动 写一篇历史随想,
18、想一想,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平民或贵族,梭伦的改革对你有些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假如是平民,是改革的受益者;假如是贵族(非工商业奴隶主)是改革的受害者。 2.阅读与思索 请你分析上述材料,谈谈梭伦改革有哪些法制特征。 答案提示:法律的普遍性,法律写在牌子上,立在柱廊里;在法律面前人人同等,全部人都要发誓遵守,执政官宣誓;法律的稳定性,百年不变。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教案4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实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驾驭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
19、况。培育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阅读教材的实力。 (2)通过比较落实学问,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分。培育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实力。 (3)通过相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熬炼学生归纳,整理学问的实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改变状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相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
20、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相互表里,讲分封制就肯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详细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纳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老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学问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问的获得不是被动地汲取,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学问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学问获得的多少与学问构建的实力成正比。基于以上相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供应对学问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困难的
21、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学问。 2.为适应探讨性学习和3+X考试的须要,本节课的讲解并描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探讨性学习中的一些简洁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学问与宏观学问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应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学 教案 优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