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悟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当都不生疏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物。鲁迅没有特地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
2、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原委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和善、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困难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探讨: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改变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
3、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终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改变的缘由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探讨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视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爱护,为了满意孩子的正值愿望又是那样仔细,慎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切“我”,在乎“我”
4、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苦痛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情愿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好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假如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记忆犹新的书,而且是我始终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
5、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胜利。她确有宏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宏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究竟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宏大的神力呢? (和善、纯朴、关切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 正是这种和善、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
6、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和善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合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予了鲁迅对和善人的诚心祝愿。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行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今完全歼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原委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老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
7、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仔细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精确无误,是教学胜利的主要标记。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老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假如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
8、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简单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说明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需严格区分学术探讨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说明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详细、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
9、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老师讲解并描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颂的,这首诗最终四句是歌颂者对诗中主子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斗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
10、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揣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建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留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相互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成功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专心发觉。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状况,不只是在本诗中
11、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老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老师必需在课前作细心打算,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厚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决。 2、第3段第1节写动身前的打算,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留意的是,既要抒发主子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验俱在其中
12、。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重转为热情,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情、欢快,但节奏有改变: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复原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异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终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其次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依据课文内容和
13、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说明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确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动身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成功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快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简单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索,专心领悟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待时。父女对话至“从今替爷征”
14、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别。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斗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唯恐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
15、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酷爱;复原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英勇、坚毅,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示自己留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探讨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缘由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英勇坚
16、毅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相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方)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短暂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
17、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说明: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惊慌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假如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会出来。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沟通句式:我发觉(
18、)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剧烈的爱国情感。 2、注意涵泳品尝,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尝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剧烈的爱国情感。 2、注意涵泳品尝,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尝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相结合。 课前打算: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
19、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观赏一个漂亮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漂亮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漂亮富裕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日,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20世纪30年头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心情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斗争正处于非常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白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情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ng)炽
21、痛(ch)嗥鸣(ho)谰语(ln)斑斓(ln) 怪诞(dn)浆液(y)亘古(gn)默契(q)田垄(lng)蚱蜢(zhmng)污_(hu)白桦树(hu)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情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绚丽多彩。谰语:没有依据的话。 怪诞:惊奇,怪异。亘古:远古。 污_: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方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样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