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优质.docx
《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优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纬度改变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改变的规律。这里须要强调季节的改变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驾驭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最终,老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改变的干脆缘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
3、度的改变,然后找出改变规律。须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改变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改变,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改变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改变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须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改变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
4、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微小值的周期性改变。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改变,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学问,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
5、,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冬至日南回来线,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来线,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改变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改变状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改变状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
6、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改变: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
7、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起先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
8、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它是人们探讨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
9、态的两大力气,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日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探讨,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学问驾驭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
10、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老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分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分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假如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推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仔细视
11、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推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肯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肯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推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推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裂,简单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
12、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相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驾驭了背斜、向斜的根本推断依据。活动2须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绽开探讨,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原委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
13、家绽开探讨,依据刚才驾驭的推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终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裂,简单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驾驭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推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索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老师评价总结:背斜是自然的拱形构造,平安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裂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气,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14、(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依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裂,这只是断裂。假如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特别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学问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屹立在谷地和平原
15、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老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探讨,老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限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立。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湘教版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3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
16、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打算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学问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驾驭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学科网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驾驭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状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探讨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
17、.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定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视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分,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分。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肯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肯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沟通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2021 地理 必修 教案 优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