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5篇精选.docx
《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5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5篇精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5篇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一 一、实习目的: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 20_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打算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留意事项; 20_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_年6月21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早上八点半乘车出的动身,于中午12点左右返校; 20_年6月22日20_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爱护区跨兴安、资
2、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爱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爱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爱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肯定爱护范围。整个爱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爱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
3、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实习内容: 3.11: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景区经乌龟江,往山上视察,行至海拔约500m处返回 从山脚往山上视察,发觉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视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澄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织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沿途袒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视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但,可视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矮,由此可见猫儿
4、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生长茂密,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土壤质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剧烈,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依据实地视察,有机土的厚度约为1020cm,发育较好。 3.12:下午两点左右,步行至十里峡谷处。 该处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流水清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格外迷人的青蓝色。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然而,该处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为主
5、,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3.2会仙岩溶湿地简介 湿地,指的是自然或人工、许久或短暂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淌,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疆。湿地在调整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爱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km2。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输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
6、部分,运输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足够,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主要动物有: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前往湿地的途中,发觉湿地旁边的水稻田边各种农药瓶随处可见。沿途视察会仙岩溶湿
7、地的水质,发觉水质一般,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对该湿地造成严峻的污染。外来物种水葫芦、小龙虾及福寿螺,因为缺少天敌,大量的繁殖,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不行复原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从该地区消逝。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渐渐萎缩,地面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峻破坏。据了解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输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峻污染。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汲取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养分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
8、,特殊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峻的是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削减,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削减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捕鱼现象非常严峻:湖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变更它们的位置。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全部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在整个视察过程中,竟然没有发觉一只飞鸟,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以前有大片看不
9、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二 一、实习概况 为了协作自然地理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问有更加感性直观的相识,我们山西师范高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0级的同学们在高老师、郭老师和卫老师的带领下,到西部进行了为期13天的自然地理实习。 本次暑假实习从8月7日起先,从山西师范高校动身,途径杨凌镇、西安市、兰州市、青海省、中卫市、银川市、包头市,经过了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单元。到8月20日结束,返回临汾市。主要相识了倒塌地貌、堰塞湖、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背斜、向斜、断层、
10、草原、沙漠等,不仅使我们见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和壮丽,也使我们对已学过的地貌学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 1、翠华山倒塌地貌、冰洞与风洞、堰塞湖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很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别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
11、,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殊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倒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凹凸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自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自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
12、塞湖。 2、刘家峡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倒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匀称的岩层叫做“砂岩”。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
13、,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美丽。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倒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样的缓坡。崖面的倒塌后退
14、还使山顶面范围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逝,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3、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四周山相接。距今20到200万年前形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柔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胡。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
15、造运动,四周山地剧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快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于是青海湖渐渐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光照足够,日照剧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4、中卫腾格里沙漠、草方格沙障 中国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
16、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织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淌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淌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自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腾格里沙漠形
17、成的两个主要缘由,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凹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 学生 实习 报告 600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