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ppt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ppt(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一节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
2、早现代化国家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输入和引进的;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
3、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处在现代转型初期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第二节第二节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三、20世界30年代末到40年代。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4、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筑。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
5、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活动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瓦等新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明显发展,近代建筑工人队伍壮大了,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也有较大提高,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1927年到19
6、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体现在: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6、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7、7、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子。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第一节第一节 居住建筑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8、;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筒屋等外来移植的住宅外来移植的住宅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高标准独院式住宅统称花园洋房。这类住宅一般位于城市良好地段,总平面宽敞,讲究庭院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很大,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这是当时这些国家流行的高标准住宅在中国的复制。 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盛行近代住宅的另一类型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以上海建造的最多,出现了一大批五六层的多层公寓和许多10层
9、以上的高层公寓。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道和绿化园地。 户型以二室户、三室户占多数。垂直交通靠电梯,或分散分组布置。大都设有水暖和垃圾管道,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达到较高的近代化水平。总的来说,这一套高标准的外来住宅,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大城市。本土演进的住宅本土演进的住宅本土演进的住宅主要集中在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和侨乡,大体上形成以下几种类型:1、里弄住宅,最先出现在上海租界,后来扩展到天津、汉口、南京等大城市。2、分布在青岛、沈阳、长春、哈尔
10、滨等地的居住大院。3、出现在广州一带的竹筒屋。4、散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的骑楼、铺屋。5、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第二节第二节 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的新类型。 行政、会堂建筑,早期主要是外国的领事馆、工部局、提督公署和清政府的新式衙署、谘议局及商会大厦之类建筑。 这类建筑,有的是殖民地式外廊样式,有的是西方国家同类行政、会堂建筑的翻版,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殿、府邸的通用形式。 这批建筑都是高二三层的砖木结构,仿西方古典形式。有的带有中西混合特点,属于西方单体建筑和中国式总体布局,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近代 建筑 概况 类型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