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学问,驾驭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缘由是生活实际的须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学问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起先时,老师应通过详细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索: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日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2、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_,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索,沟通 师:以前学过的数,事实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视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索探讨,然后进行沟通。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凹凸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沟通后,老师归
3、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须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须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
4、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需要求学生理解. 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沟通.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学问,老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留意语言的精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探讨沟通,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
5、,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学问驾驭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1,驾驭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根据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育分类实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根据肯定的标准进
6、行分类 学问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究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随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视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索探讨和沟通分类的状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老师应赐予引导和激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行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完全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7、1不是完全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终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根据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根据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根据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加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老师赐予引导和激励
8、,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随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沟通.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全部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全部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全部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当加上省略号. 思索: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
9、以老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推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化绽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激励学生概括,通过沟通和探讨,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与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老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
10、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老师自行打算 本课教化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根据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洁的分类是数学实力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须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绽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供应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亲自体验学问的形成
11、过程,可避开干脆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沟通、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实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其次种方法可视学生的状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驾驭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依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问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老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
12、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探讨,沟通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发觉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相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相识。 合作沟通 探究新知老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探讨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
13、需满意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殊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嬉戏中学数学做嬉戏:老师打算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假如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嬉戏还能进行吗?学生嬉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找寻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假如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
14、轴上找出它们的精确位置吗?假如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觉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觉了什么规律? (小组探讨,沟通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老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老师自行支配 本课教化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
15、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视察、思索和自己动手操作、经验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育学生的抽象和概括实力,也体出了从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到抽象概括的相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别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留意从学生的学问阅历动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学问的生成,发展与改变,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标学问与技能娴熟驾驭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
16、对判定方法2和3的探究,培育学生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能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 情感看法价值观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 重点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教学 难点判定方法2与3的推导过程 教学 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 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细微环节反思 创设情境 新课讲授 例题讲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问题: 1、什么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及推论是什么? 3、画出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 1、探究平行线的第一个判定方法 (1)在画图过程中,三角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同学生一起归纳平行线的第一个判定方法
17、 2、探究平行线的其次个判定方法 (1)已知:如图1=2,求证:a/b (2)同学生一起归纳结论: 3、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 (1)已知:如图,1+2=180,求证:a/b (2)同学生一起归纳结论 教材14页例题 归纳本节课的学问 教材14页练习1 学生举手回答 画出图形 思索在画图过程中,三角板所起到的作用 回答问题 归纳结论 思索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推理 书写推理过程 归纳得出的结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推理 书写推理过程 归纳得出的结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书写解题过程 同老师一起归纳 复习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面的实际问题的出现做好铺垫,埋下伏笔 本环节以学生画图为
18、主线绽开探究,在画图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进而得出结论,学生的驾驭的很好。 在探究判定方法2与方法3的环节中,学生深刻理解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进一步培育学生逻辑推理实力 独立完成有肯定的困难 反馈习题 教材15页2、4、7 书写解题过程有肯定的困难,要加强练习 板书设计 5.2.2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 例: (2) (3) 整体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要简洁一些,所以学生驾驭的很好,可以说是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书写解题过程时有肯定的难度,超过2步骤以上的题就无从下手,由于是刚接触书写过程,存在这种问题是正常的,经过训练后会有很大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
1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育识图实力,推理实力和有条理表达实力 2. 在详细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新奇 视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探讨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视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视察、思索、回答问题 老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
20、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改变?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改变? 老师点评:假如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相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究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依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索并在小组内沟通,全班沟通。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老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精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觉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
21、: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依据视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老师提问:假如变更 的大小,会变更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说明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22、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推断题: 假如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假如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的对顶角是 , 的邻补角是 若 : =2:3, ,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教学目标1,驾驭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育归纳实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23、学问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激励,但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视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索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索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探讨,并培育分类的实力 培育学生的视察与归纳实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
24、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索探讨沟通,老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索: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打算。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沟通。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其次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
25、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老师自行支配 本课教化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简单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别数的特征.这两个特别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肯定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绽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育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实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视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学问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
26、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精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事实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视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课题:1.2.4肯定值 教学目标1,驾驭肯定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肯定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学问重点肯定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动身,开车去游玩
27、,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始终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索后,老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切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视察并思索: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视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肯定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明显,|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肯定值概念做打算.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学问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