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汇编.docx
《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汇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夫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支配 一课时。 课前打算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乎其微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夫。关切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阔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夫。下面我们来
2、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夫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留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晰,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索、探讨、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索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探讨,与同学沟通
3、。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子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信任自己的力气,他下定决心,起先漫长的打算。他终年辛苦,打算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最终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苍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老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索探讨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
4、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索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望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实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具体? 提示: 老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
5、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建,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长 思索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子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动身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夫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舍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夫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知我们,农夫创业之所以如
6、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夫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快速变更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仰慕和赞美;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夫所特有的谦卑表示怜悯;对变更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老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农夫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夫“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夫。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夫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
7、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调查旁边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夫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驾驭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驾驭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悟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相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日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
8、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化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22),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探讨。曾参与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
9、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赞扬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nglng) 商酌(zhu)鞠躬(jn) 颠沛流离(pi)感慨(ki)累赘(zhu)拖沓(t)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娴熟。 商酌:商议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恳切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当: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
10、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备,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见?这种风格详细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显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殊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见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11、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见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见,就必一笑置之) 5.依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其次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索。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擅长理性限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详细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
12、面:看法恳切,叙述平实,语言朴实,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情感与看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酷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事将来报答家乡哺育之恩的决心 学问与实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厚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索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尝、
13、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观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颂,凝合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顺的双手摩挲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敞的胸怀哺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遗忘,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遗忘,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遗忘,“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
14、“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很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厚与悲壮。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斗争正处于非常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起先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 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 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
15、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爱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2、标出你喜爱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经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家乡的呼喊,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其次段的主要内容是:家乡美妙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家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困难,实则线索清楚,结果简洁。两段文字一挥而就。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索: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干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
16、终干脆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酷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呼唤我回去 3、我经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 4、在那田垄里安葬过我的欢乐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其次课时 一、问题探讨: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
17、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漂亮富裕,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其次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家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高兴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呈现东北大地的丰饶漂亮。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
18、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探讨: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需望见一个更漂亮的家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剧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当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经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安葬过我的欢乐”中的“安葬”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
19、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气。至于“安葬过我的欢乐”中的“安葬”就更加特别。从前的欢乐欢乐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的确“死了”,它被安葬在家乡的田垄间。作者的快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安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家乡的时候,我便能望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
20、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需望见一个漂亮的家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情愿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漂亮的东北家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剧烈而深厚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需被解放!你必需站立”? 人称的改变事实上是情感改变的结果。文章起先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心情的一步步激烈,作者就不满意于运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干脆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沟通,对土地以“你”相称,干脆倾诉对故土的感情
21、,情感显得更加干脆而迫切。产生了剧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剧烈的抒情效果。 二、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溢深厚的爱国热忱。 三、拓展延长: 沟通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酷爱之情(激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酷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教案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