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范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1 “余冻雪出乾,初晴日骤喧。人心新岁月,春意旧乾坤”。经过除夕夜一整宿的守岁后,村子里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一夜的疲乏好像抵抗不住村里人的热忱,他们大清早就起先串门拜年。这也是老家武汉的重要新年习俗。 这不,当公鸡起先打鸣时,家家户户就喧闹了起来。奶奶已经起先忙着准备各种小零食,准备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们拜年的征途。鞭炮声彻底唤醒了这个暗藏生气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村里忽然喧闹起来,村人彼此的问候声道贺声传遍村头村尾。 我揉了揉蒙胧的双眼,听到了几声嘹亮的脚步声,还处在懵懂中。十几秒过后,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两位中年男子
2、携手走进了我们的家门。只见他们径直走到客厅,看到了奶奶,双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带着浓重的武汉方言向奶奶道了一声“新年好!”他们的面容丝毫没有因昨日一宿没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这声问候中夹杂着一年不见的喜悦,恭贺新年的激烈,以及诚心的祝愿之情;当然也蕴含着晚辈对长辈的牵挂和敬重。随后奶奶非常自然地从装零食的盘子里抓起一大把糖果递给了两位来访的客人,以示主子的礼仪,随后便起先了叙旧。 鞭炮声炸响长空,但这丝毫不影响武汉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里充溢了问候的声音。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来探望我们了,但却不见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小挚友,其乐融融的氛围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奶奶说,拜年的习俗很早就
3、在农村广为流传。人们守完岁之后,就会从村头起先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会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喧闹可气派了!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里其他人家齐声叫卖:“拜年了!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脸,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春节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此刻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小挚友青少年,不愿出家门,而仍在仔细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挚友对习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乡拜年的习俗不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后代,我们有义务要挽救这危在旦夕的习俗,不仅只是找回
4、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对家乡习俗的爱护和传承。 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2 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叶飘香的青团。每年的清明节,我总是会跟着妈妈去老家安吉扫墓,因为那时候总会有一个保留的节目:全家动手做青团。 往年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全家早晨就会去扫墓。一回来就会去田间采摘新颖的艾叶。采摘回来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把它揉出汁备用,这时外婆就会用温水调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变成团时,在一旁的妈妈就会把刚挤出来的艾叶汁匀称地倒入粉团中,外婆则接着揉粉。霎那间,洁白的糯米团就变成了翠绿的糯米团,再把粉团揉成圆柱形。外婆娴熟地从顶
5、端拽下一块块粉团,搓成圆团,这时舅妈阿姨都会加入进来,人人拿起一团,起先包团子。首先在中间掏个洞,两个手相协作把洞越揉越大,再把准备好的豆沙馅或者咸菜笋丁放进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渐渐捏起来,最终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汤圆很相像,只是比汤圆大了好几号,把封住口的团子搓圆,再在团子的顶端做上记号,咸的在顶端做个小帽,甜的就搓成圆形。长辈们一边包着团子一边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而我们这几个小辈则在一旁打着下手,一会儿递给他们馅,一会儿递给他们面团 不一会儿时间,一个个青团精神饱满地站在蒸架上,看着它们一小团一小团点缀着,好像摆放着一笼子的翠绿宝石。这个时候我们这几个小娃儿就围着炉子转,迫不及待地等着
6、青团子出炉。20分钟后,当一阵阵浓郁的艾叶香味飘出后,我们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等着青团子。长辈们望见我们这猴急样发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最终出炉了,原来翠绿色的绿宝石变成了墨绿色的宝石。待它冷却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圆的豆沙馅儿的团子,而表哥却冲着有小帽子的青团子伸出手去。我顾不得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我一口气干掉了两个,满口艾叶的芳香,合着豆沙甜糯让我欲罢不能。当我想去抓第三个时,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爱和气的笑脸对我说糯米团吃多了胃会难过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前的清明节扫墓,总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此刻的清明节却变成了家人团聚祭拜祖先
7、,教育小辈要感恩以孝为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向祖先问好,并向他们述说此刻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传统小吃青团子,也成了我们向往的节日了。 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3 爸爸妈妈是湖北天门人,而我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担忧我水土不服,并不常常回老家,上学后又由于学业繁重,回老家的机会就更少了。不管爸妈工作多么繁忙,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却是雷打不动地回外公外婆家过年。 在外婆家过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团聚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贸市场选购食材,有鱼猪肉牛肉各类蔬菜水果选购回来后外婆和舅妈就到厨房起先准备团聚饭了,外公负责打扫房间,我负责写对联,舅舅和爸爸妈
8、妈负责挂灯笼张贴对联。等一切准备就绪,厨房里已经飘来浓浓的饭菜香,这时候表姐和表弟会被支配去叫大姥爷(外公的哥哥)一家来团聚。 开饭前,外公总会放一架超大的鞭炮,听说鞭炮响的时间越久,代表你来年的日子过得越红火。 这么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准备两桌菜,大人一桌,小挚友一桌,家里的女性大多和小挚友坐一桌,一来可以照看小挚友,二来便利随时添菜添饭。团聚饭一般准备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门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鱼蒸菜是必不行少的,一整条红烧鱼每年都不会缺席,但是每次红烧鱼上桌后妈妈都不忘提示我不能吃,而要留到其次天吃,寓意“年年有余”。最终一道菜确定是一道甜汤,寓意甜甜蜜蜜。 席间,外婆会准备
9、一些酥饼,酥饼内芯包有红糖,表面会撒上一层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层一层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点类似千层酥。做酥饼是一门技术活,要有一位面点师傅提前准备好酥饼皮酥糖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师傅负责擀皮,其余人员分别负责擀酥包糖压平烘烤,一般五六个人流水线作业,大半天时间就能准备一大筐酥饼。由于外公熟通酥饼的做法,从腊月中旬起,会被亲戚挚友轮番约到家里帮忙做酥饼,很少呆在家。 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糍粑。老家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纯手工的,煎熟后,沾一点红糖,轻轻咬一口,软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转,咽下去,回味会送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久久不会散去。 吃完团聚饭,我们会祭祖,根据旧日的说
10、法,成年男性和儿童要去祖先的坟前点一盏长明灯,告慰祖先,我们一切安好。 爸爸妈妈小时候对过年有一种偏执的期盼,与其说是对年的期盼,不如说是对新衣和各种糖果的期盼。此刻,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回老家过年已不再关怀能吃什么,更多的是对团聚的期盼,是对亲情的守护。 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4 一到春节,家里就会变得喧闹起来。村里与我们家有交集的人们轮番登门拜年,前院里的人来人往,使得平日里窜东窜西、昂着个短颈项、到处烦人的鸡都变得和顺起来,一个个都缩在笼子里不敢吱声,小而圆的眼睛鼓着,愣愣的看着过往的人。那只年迈的黑狗也蔫了,低垂着耳朵趴下身去。 一群脸上脏兮兮的小孩叫着跑着、蹭着我的肩膀朝村头跑去了。后
11、面还有个扎着俩小辫的小姑娘,抱着崭新的娃娃,穿着光明亮的红色棉袄,吸溜着鼻涕喃喃道:“糍粑糍粑”也朝着村口去了。 我实在耐不住凑喧闹的那份心,于是同家里人说了一声,拉上表哥匆忙朝村头赶去。 村口的大树下已经聚集了好些人,大家七嘴八舌,讲着飞速的、我不怎么听得懂的方言。一个从前来过我家的婶婶笑着凑过来与我搭话,噼里啪啦的从口中说出一大串让我不知所云的话语,只能牵强听懂其中几个词的我窘迫地揪着表哥的衣角,尴尬地笑着点头听着。表哥低头一看我这样,笑着用流利的方言接过了婶婶的话,我如释重负。 人群的声音变得愈发嘈杂,有两个壮汉端来了一大锅蒸好的白饭,在寒冷的天气里,腾腾冒着白色的热气。他们将白饭倒入一
12、个厚实的木桶当中。拿起两根比我胳膊还要粗些的一人高的木棒,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挤压着那冒着热气、飘着米香的白饭。 我望见晶莹的饭粒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慢慢成了一个大米团。捶饭的二人皆是满脸通红,“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身边的姑姑婶婶在催打米饭的过程中不断地帮着两位壮汉擦汗,这时看起来也有些疲了。 又有人从家中拿出了擦洗的锃亮的大铁板。大家向旁边小卖部看店的老爷子借了几十张塑料小椅子,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纷纷从大米团中揪出大小匀整的小米团子,揉成圆形,放在铁板上。这个大米团刚做完一半,那边又有人起先锤米了。就这样捶了好几锅米饭,村中的妇女揉出了好多白嫩的米团子,和房门一样大的铁板都摆满了七八
13、张,这才最终停下。 下午让凛冽的寒风一吹,原本软软糯糯的米团子都变硬了。乡邻们又拿出不知刻了什么字样的红章,挨个印在发硬了的米团子上,米团子就正式变成了米糍粑。村中几个年长的人和爷爷说着“新年好“将糍粑分给各家各户。拿到糍粑的乡邻们说着照旧让我听不懂的兴奋话,喜气洋洋地回家去。 家乡的风俗初二作文大全5 祭灶,这一风俗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小时候见过长辈们祭灶,那一幕幕犹如眼前。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时实行。祭灶前,长辈们把灶台,乃至整个厨房都擦得干干净净,无尘无污,再拿出不久前街上买来的灶王爷纸像摆在灶台旁边。其实,上街时买纸像不叫买灶神
14、,而叫请灶神,以此表达对这位爱护神的敬重。接着,爷爷拿出自己珍藏许久的好茶,当心翼翼地摆上三个茶碗,缓缓倒入热水。茶叶缓缓伸展开来,芳香扑鼻而来,袅袅轻烟升上屋顶。给灶王爷的供品有各种各样,除了这茶之外,还有橘子苹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为的是一个新年新气象,将来能吃好喝好,生活无忧,这正朴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的心态。供品都摆好了,只见三副碗筷,三盏酒杯,那酒水茶水随微风荡起涟漪,好像灶王爷在细细品尝,若有所思爷爷又拿出三炷香来,分别插在摆好的香炉上,点上香,烟气与茶水的热气交织一起,出现出美妙的愿景。望着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望见了总会制止我,责怪地说:
15、“不许动,这可是给灶王爷准备的。”最终跪拜祈愿,那时的我不懂世事,只想着能有几个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烧掉纸王爷,灭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爷。 可别看这个习俗比较简洁,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人们尊称灶神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间各家烟火,作为一家的爱护神,尤其受到人们的崇敬。其实人们是要通过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总结,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以祥瑞的饮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妙,这也是人们最简洁朴实的期望。 祭灶的由来有一个传闻,说的是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了妻后醉生梦死,败光了家底后沦陷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来到前妻郭丁香的家里,自知惭愧难当,想要了此残生,就一头钻到灶台底下的火炕里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他还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究竟,既然死在灶台,就封他一个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传统习俗之所以始终传承至今,不只是表达人们的美妙愿望,期盼来年吃好喝好,生活无忧,更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宏大的目标,有主动的上进心,有向往美妙生活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步,才能走向更高的世界!
限制150内